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李涛 邬志辉 周慧霞 冉淑玲:“十四五”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教育扶贫战略研究

时间:2021-02-06 15:52:11 作者:李涛 邬志辉 周慧霞 冉淑玲来源:爱思想阅读:13841


  (二)建立新型服务平台,实现教育促进乡村扶贫与振兴的智能化

  一是确定国家教育贫困动态标准。把握相对贫困的特征,确立教育贫困的界定标准,形成准确甄别相对贫困的办法,精准识别教育贫困人口。

  二是建立教育扶贫自然人和法人身份基本信息国家数据库。准确把握全国教育贫困者、现有帮扶者的基本信息,建立教育扶贫自然人和法人身份基本信息国家数据库。数据库包括贫困人口自然特征、教育特征、地理文化特征、贫困特征类型(知识、能力、技能、观念)等分类内容。

  三是建立国家教育扶贫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基本信息数据库,开发教育帮扶资源互动平台。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教育帮扶供需信息,开展教育帮扶实验、宣传典型教育帮扶案例、梳理教育帮扶经验、协调教育帮扶资源、疏通教育帮扶机制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公开教育帮扶过程数据资源,建立帮扶台账。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教育扶贫双方供需信息,对适时发生的教育贫困人口展开精准在线服务,开发平台的交互式服务功能。

  四是建立帮扶主体双方的社区式教育共同体。充分调动帮扶主体的积极性,让帮扶主体有选择权,实现教育帮扶的可视化,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的良好氛围。变传统任务式帮扶为自主性帮扶,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展开教育帮扶,促进教育帮扶者形成社会资本。

  (三)实施推进0-6岁农村教育贫困帮扶计划,从贫困起点阻断贫困

  一是实施人口优生计划。帮助青年男女形成正确的“优生”观念、传播科学的优生知识,提升人口出生率,从源头阻断贫困发生的早期遗传障碍。

  二是实施乡村贫困父母早期养育优化计划。“健康发育”和“迁移性关键能力的早期培养”直接决定儿童未来的可塑性高度。养育优化计划重点工作包括监管儿童营养和健康,实施贫困父母早期教养帮扶干预,建立早期养育中心,专注贫困儿童好奇心、模仿力、观察力、专注力、探索精神等。

三是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贫困覆盖计划。学前教育要扩大对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覆盖。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扩建农村地区公办园,逐步扩大优质公办园对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大力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立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成本分担机制,在合理用地、税费减免、以奖代补、公办教师派驻、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建立以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元并举的县乡村三级办园教育体系。

  四是实施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计划。提供以游戏活动和乡土资源为主,培养兴趣以形成良好习惯和可迁移性能力塑造为主,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个性化学前教育学习计划,摒弃小学课程的垂直化下移和群体同质倾向。

  五是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实施学前教师的增量工程,保证数量充足;实施学前教师区域结构优化工程,保证区域配置高效;实施学前教师质量提升工程,提升学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建立教育贫困儿童认知心理与行为表达相适应的教师素养提升工程。

  六是实施农村贫困家庭日常隐性贫困文化教育改进计划。儿童贫困思维、贫困观念、贫困行为和贫困文化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的,家长是降低儿童未来贫困发生的日常塑造者。改进计划将建构以社区教育服务为中心的扶贫家长学校体系,降低家长贫困心智结构诱发的儿童贫困概率。

  (四)实施义务教育农村贫困学生帮扶和教师特殊支持计划,阻断新发贫困的早期积累

  一是保障教育贫困学生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持续降低辍学率,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坚决保障教育贫困儿童获得公平的义务教育机会是教育扶贫的底线。

  二是实施乡村教育贫困学生专项帮扶计划。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贫困儿童的主要集聚地。对两类学校建设应科学制定布局规划,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出台国家《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加快标准化建设。实施美丽村小建设工程,聚焦校园、班级、课程、课堂、关怀等要素,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良性运行模式,温馨工程应发挥示范作用,引领乡村小微学校特色发展。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开展针对寄宿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寄宿生课余生活。构建“两类学校”区域共同体,加强办学自主性,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立基乡土文化,激活“两类学校”原创动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农村学校。

  三是实施农村流动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城市相对贫困主体发生了变化,既包括原有的城市贫困人口,也包括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也是乡村扶贫和振兴需要关注的核心对象。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聚集在教学质量欠佳的城市薄弱学校或民办学校,故在对城市薄弱学校加强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贫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需求的支持力度。第一,应保障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同城化”。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在秉承“两为主”“两纳入”..(1.2)的工作原则下,简化手续,对学龄儿童合理分配学位,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二,要提前做出科学、公平和经济的教育布局规划。通过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配合有关部门掌握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变化,提早根据常住人口增减趋势及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作出教育布局规划,并给予相应的人力、财力支持。第三,要保障义务教育后分流路径“同城化”。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分流路径公平性,允许参加流入地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并在报考高中时享受与流入地学生同等待遇,在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或专科学校方面享有同当地居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同时不断完善毕业生其他去向的同城待遇政策。

  四是实施相对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支持计划。第一,建立乡村高水平“首席教师”岗位计划。通过乡村首席教师引领,可以构筑教师从优文化,打造卓越专业精神,找回教育原创自信。第二,实施乡村校长、教师卓越计划。实施贫困地区校长领航工程,加强校长对学校的治理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升乡村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构基于教师需求的立体化省级教育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培训“引进来”,实现培训的在地化、日常化与智能化,真正让培训主体到田间地头、到教学现场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教学问题;鼓励教师培训“走出去”,实施乡村教师跟岗培训,建立乡村薄弱学校和城镇优质学校的一对一教师帮扶制度。通过项目制和委托制,利用优质高等学校或企业进行乡村教师定制化培训服务。第三,实施乡村教师在地教学原创计划。实施在地教学原创计划的核心在于重塑乡土知识和乡土经验的价值,反观另一种非标准化、非同质化的乡村教育艺术,对越来越城市化的乡村教育教学方式展开主动检视,恢复乡村教育的“手工性”,重塑乡村教师面向乡村教育独特场景的原创能力和原创自信,维护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教育的理想。第四,实施优秀乡村教师补充与退出计划。切实保障和改善乡村学校教师待遇,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顶岗实习和终身从教,健全能够促进优秀乡村教师可进可退自由选择的流动机制。

  (五)实施农村高中教育学生资助和质量提升计划,突围贫困家庭代际传递陷阱

  一是增加优质高中教育机会对教育贫困学生供给。增加高水平中学在贫困地区的招生指标,打破示范性高中城乡区别招生限制,让优秀贫困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中继续学习。

  二是实施农村高中贫困学生国家特殊资助计划。国家高中助学金投入数量和覆盖比例应根据相对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设立面向农村高中贫困学生的特殊资助计划,鼓励设立高中省级助学金,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农村高中学生的资助比例和力度;通过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式强化学校资助;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是实施农村高中教育质量专项提升计划。通过提升计划强化高中教育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探索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组织试验和课程改革实验,满足多样化需求,努力提高贫困学生升入一流大学的比例,突破贫困家庭代际传递陷阱。

  (六)依托职业教育技能优势,使教育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