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西藏i will社会组织专访:014号】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信息赋能 为救灾前线拨开迷雾

时间:2025-03-15 16:50:16 来源: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阅读:2734


在灾难面前,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冲锋在前的救援人员,他们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成为灾难现场的希望之光。

在这些英勇身影的背后还有一群人,他们虽未亲临现场,却同样以自己的方式,为救援救灾工作默默奉献着。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老师,便是这样一位在救灾幕后的英雄。

42岁的他从2008年开始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十几年来,始终致力于救援救灾工作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为无数受灾地区带来了精准且有效的援助。“西藏i will项目”于2025年2月20日13时以线上形式,对参加灾区志愿服务的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进行专访,分享他参与救援救灾的经验心得。


图为专访截图

2008年上半年,郝南是北京大学校医院的一名牙医。那时的他或许并未想到,一次偶然的志愿服务经历会彻底改变他后面的人生轨迹。这一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灾难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和家园,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心与责任感。郝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他深知,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灾难面前或许有限,但他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2010年,郝南与几位512志愿者一起联同在北大BBS上招募的志愿者,共同成立了卓明志愿者团队(现名卓明信援),开始专注于救灾工作。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希望能够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受灾地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卓明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专业知识不足就报名培训,一线经验不够就参加组织调研,最需要坚持的是每次重大灾害到来时的全情投入和义无反顾。

在一次一次的灾害响应行动中,郝南和他的志愿者团队逐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国内越来越多的救灾团队建立了信任,也逐渐明确了志愿者团队的发展方向。他们意识到,在救灾和救援工作中,信息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更明确的了解灾害的实际影响和需求,掌握实时动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资源的浪费。

2013年对卓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卓明获得第一笔基金会资助,也有了第一位全职。郝南也在2014年辞去北大牙医的工作,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致力于救灾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在遍历国内的救灾工作方法之后,2015年开始,郝南前往国外学习先进的救灾理念和技术。参加国际峰会及在联合国的借调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也让他对救灾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国后,郝南将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救援和救灾工作方法。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称为HEINA模型。在这个基础上,他带领团队重新梳理和开发了一系列的救灾工具和技术,如线上志愿者协作系统、社会力量协调报备机制、紧急求助平台、需求和行动地图、气象灾害水雨情监测方法、社区需求评估方法(村村排)、物资发放接收管理小程序、救援和救灾模拟演练方案等。参与编写了国家应急救援员教材和考评标准、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指导意见、社会救援队伍测评方法等,成为一些相关国家重点课题的专家组成员。这些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卓明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灾害形势分析研判,他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灾区的受灾情况和救援资源分布;通过需求评估模型,他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与国内社会应急力量的广泛信任合作关系,可以和大部分从事救援救灾的社会组织链接,从而为更多社会力量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决策支持。

十几年来,郝南带领着卓明的信息志愿者们共响应了200多次灾害。他们的志愿服务主要通过网络了解一线的救灾状况,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与众多的一线救援组织和志愿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同时,他们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和分析,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及时、有效。

2025年西藏日喀则定日县6.8地震发生后,卓明信援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他们通过网络与当地的救援组织和志愿者取得联系,了解灾区的受灾情况和需求。基于需求和灾情,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本次灾害并不需要省外救援力量参与生命救援,社会力量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紧急救灾和过渡安置。由于西藏地处高原,环境、气候和交通条件不利于远距离启动救援。在地震发生后,生命救援时间窗口很短,而本地救援力量相对充足。如果救援力量盲目进入,会错过救援窗口,起不到作用,不仅会增加当地的负担,还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高原救援经验和装备,导致自身出现问题。

除了在灾害发生时提供及时的援助外,卓明信援还非常注重对救灾工作的总结和反思。郝南认为,每一次灾害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救灾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每次灾害结束后,他都会带领团队对整个救援过程进行复盘,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在救灾工作中,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还总结出了一些他认为十分重要的观点和理念。比如,救灾不能听到灾区缺什么就捐什么,那样会造成大量物资的浪费。灾区的实际需求在时刻快速变化,灾区的物资缺口信息在流传到社会上时已经过时了。在捐赠物资时,要充分考虑物资周期和需求的时效性,提前预测需求形势变化,确保捐赠的物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奉献、坚持和创新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我们展现了救灾工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卓明信援将继续在救援救灾领域发光发热,为更多的受灾群众带来希望和温暖。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受灾地区的援助,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