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徐勇 邓大才:“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时间:2005-07-08 00:41:20 作者:徐勇 邓大才来源:爱思想阅读:13892


  内容提要:农户是认识农业、农村、农民的钥匙,是理解和分析小农社会的基础。理论匮乏和现实需求呼唤对当今中国农户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分析框架。从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民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但已被卷入或者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间,社会化水平之高史无前例。传统的经典小农学派已难以充分解释现代农民的动机与行为模式,需要建构新的小农理论范式。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认为,当今中国农村和农民处于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且将长期存在的"社会化小农"时期,它有别于传统小农、商品小农和理性小农。这一时期是农户内部急剧变化,农民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身份歧视、冲破地域束缚,演化成为社会化、公民化的国民体系成员,获取国民待遇的关键时期。"社会化小农"的性质、时期、形态定位,将为政府对农民国民待遇的制度安排、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选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会化小农 货币收入最大化 货币支出压力 再识农户

  现阶段,中国仍然有近2.5亿农户。这是我们认识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的农民以"家户"(家与户共同组成家庭)的方式存在。农户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和政治关系的基本组织单元。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都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至国家的变动都可以从农户的动机和行为中寻求其内在的奥谜。中国的传统历史为何能长期延续,在于农户强大的再复制能力。20世纪中国的底层革命和改革都是围绕"分田到户"而引起。农户可以说是认识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的一把钥匙。

  但是,在相当长时间里,农户研究却几乎被学术界所遗忘。我们对农户的认识仍然沿用的是许久以前的四大经典理论。我们一谈到农民,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提法。正是由于农户研究的欠缺,使我们的政策设计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我们对当今农民的生存状态、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缺乏科学的判断。

  从经营规模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家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但是,她与传统意义上处在封闭状态的小农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者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但是,如果不是农户的开放性,不是农民的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不是农民愈来愈卷入或者融入到城乡一体、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我们的实践探索和政策设计又有何意义和依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事实经验,以新的视角对当今的小农进行再认识。

  在大量的实证调查基础上,我们认为,当今的小农属于"社会化小农"。这既是对当今农民特性的基本认识,更是一个"再识农户",以农户为基点的分析框架。

  一、小农经典理论的经典与力所不逮

  小农研究者众多,研究学派纷繁芜杂,但是真正能够独树一帜,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学派并不是太多。黄宗智将小农理论分为三大学派:一是恰亚诺夫"生存小农"学派;二是马克思"剥削小农"学派;三是舒尔茨"理性小农"学派。我们接受黄宗智的分类方法,但黄宗智教授本身也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小农学派,我们称之为黄宗智"商品小农"学派,即第四个小农学派。四个小农学派都以小农为研究对象,但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前提条件不同,研究的假设和结论也有所差异,对小农改造的途径也不相同。四大学派能够成为经典理论,关键是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论所研究时代的小农行为与动机,或者说能够对所研究时代大部分小农的动机与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是经典小农理论受时代的局限,其假设和结论无法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农的动机与行为。

  四大经典小农理论无法解释社会化小农的动机与行为。舒尔茨小农学派认为小农像企业家一样,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各社会而言,劳动的偏好和动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恰亚诺夫小农学派认为"农民经济活动的动机不同于企业主,后者通过投资以获取总收入与生产费用之间的差额。而前者更类似于一种特殊的计件工资制中的工人" ,"家庭农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产生于满足家庭成员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并且其劳力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主要手段","全年的劳作乃是在整个家庭为满足其全年家计平衡的需要的驱使下进行的" 。马克思小农学派则认为小农的目标是争取生存和减轻剥削。黄宗智小农学派则来个大综合,将上述三大小农理论综合起来讨论小农动机及其行为。他认为,"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 。黄宗智认为要分析小农动机与行为,必须将企业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结合起来,前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后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四个学派对小农行为的研究都为小农理论做出卓越的贡献,都能够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小农的动机和行为。但是恰亚诺夫和舒尔茨走向两个极端,分别研究非商品化、非市场化和完全市场化、完全竞争化的小农;马克思则偏离了研究主题,将小农行为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意识形态的先验性决定了它的解释能力,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小农的动机与行为;黄宗智想通过对三大理论一般化,抽象出各种理论中具有共性的行为。四大理论都想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没有将自己的理论与其他理论放在一个历史的大框架进行定位,每一种理论所假设的行为和目标都能被其他理论的行为和目标证伪而被学界所质疑,从而使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小农的动机和行为。特别是四大经典理论面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超小农户的行为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如农民为什么会放弃长期高利润而选择短期低货币收入?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生存问题基本已经有了保障,为什么农民还要进行过密化的劳动投入?农民外出务工异常辛苦,但是打工的劳动力仍然是有增无减?有了生存保障的农民为什么还愿意在外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而不回家过有保障而低现金收入的日子?这些看似悖论的现象,四大经典小农理论的解释都无能为力。要解释这些悖论,需要有新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四大经典小农理论无法解释"社会化与小农"的长期融生现象。马克思小农理论认为:"社会化"必定与"大生产"联系在一起;"小农经济"必定与"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而且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分工必然使"小农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而且潜意识的认为,社会化与小农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两者水火不相融。小农生产是指无社会化的生产形态,大生产是指社会化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或者说传统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两阶段理论"),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绝对化的"两阶段理论"无法解释小农已经社会化,但是还不是大生产的这样一个"社会化的马铃薯"阶段,无法解释当前我国小农与社会化的结合现象。

  恰亚诺夫主要是以前市场经济的小农为研究对象,根本没有涉及商品、市场和其他社会化问题,"社会化与小农"的长期融生现象不在他的理论解释范围内。舒尔茨是一个经济学家,其小农理论置于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经典假设之下。在他的研究中,市场经济和家庭的社会化行为界定为外生变量,其理论无法解释社会化为什么能够与小农结合且长期融生的现象,他的主要目标是解释已经完全社会化、商品化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小农的动机和行为。因此,从他的理论中无法找到小农为什么能够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答案。

  黄宗智小农理论提出了小农不仅可以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而且商品经济与小农结合,反而使小农家庭生产更加稳定,不会出现亚当·斯密和马克思所预期的分化和大生产结果。他的理论否定了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关于商品和市场化导致社会化大生产的假设,部分的解释了小农与商品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现象。但是商品化、市场化是社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还有许多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社会化与小农结合现象无法解释。特别是在他的结论中,商品与小农结合促使农村家庭内部稳定,无法解释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现象。

  总而言之,恰亚诺夫没有讨论社会化和小农结合问题;马克思否定社会化可以和小农结合;舒尔茨是研究完全社会化条件下的小农行为,将社会化与小农结合作为外生变量不予考虑;黄宗智只是解释了部分社会化环节与小农结合的现象,还有许多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社会化环节无法解释,特别是无法解释商品化与小农结合导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因此需要建构新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化与小农的长期融生现象。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