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曹廷贵 孙超英: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沉思

时间:2007-08-30 06:58:29 作者:曹廷贵 孙超英来源:爱思想阅读:13048


  农民必须自己组织起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实际上,一切农村建设相对成功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农民处于某种形式的组织之下。尽管这些组织形式或多或少都具有家族的性质。比如,由某一个家庭或包括这个家庭的亲属在内的成员组成领导集体,将属于不同家庭的农民组织在不同的相互支撑的经济实体中。而且,这个组织的最高权力往往是由原领导的直系亲属来接替的。

  显然,这种家族式的组织是难以长期保持繁荣和稳定的。实际上,在那些问题严重的地方,我们也总能发现组织权力的严重家族化。因此,能否有一个公正能干的当家人往往就成了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在晚年一再谈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依赖于个别领导人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危险的⑾。但为什么会产生对个别领导人的依赖呢?

  中国必须正视自己脱胎于家族社会的现实,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治权力被家族式的利益集团控制的可能性,必须恰当估计儒家仁义忠孝教化的有效程度。儒学自从汉朝成为统治思想以来,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但每一个朝代最终都逃脱不了政治腐败、天下大乱的下场。为什么?因为家族之间以及家族式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是无法回避的,一旦中央集权的官僚系统不能保持公正,儒家的伦理规范最终就只能成为招牌而已。如果以为现在的“人心不古”是因为国学不兴那就未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如何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而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这个组织首先应该是一个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组织,一个独立的组织,然后才有可能通过它或者说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属于农民自己的经济上的互助组织。

  现存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来改去之所以始终难有农民合作之实,以至于有人主张干脆放弃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幻想,关键就在于中国的农民不论在传统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独立、也是无法独立的。传统社会的农民依靠家族的人多势众、借助于家族之间的相对独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离开家族庇护的农民必须走合作的道路。这一点毛泽东看得很清楚,但他忽视了合作是独立的自然人或法人之间的自愿的行为,是一种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合作伙伴负责的行为,而这种对别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可能由第三者来强加的。中国人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不仅表现在农民身上,同样也表现在城市人身上。

  抱着长大的孩子是不会走路的,但要他学会走路,就还得把他放到地上去。新农村建设不是要考虑如何把已经被“抱着长大的孩子”换一个更好的方式继续抱下去,而是要考虑如何把他放到地上,并帮助他学会走路。因此,基层政府和党组织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至关重要,引导、辅导是必要的,但如果包办代替或统管起来,短期可能成效显著,但从长期看,则害多利少。

  因此,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一个政府给钱、以及如何给钱的问题,更不仅仅是在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如何给农民盖新居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中国农村以至城市全面社会改革的开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民开始了从家族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但传统社会带给中国农民的封闭和不善于合作的倾向以及缺乏合作条件的现实使他们在面对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其他社会压力时无法形成独立的抗衡力量,这就注定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必然突出地表现为城乡两极,同时这也决定了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着眼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培养。这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

  ④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62

  ⑤在西欧封建社会的不少地区,农奴逃亡到城市,只要在城市住满101天,便成为自由人。所以流行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样的谚语。

  ⑥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79

  ⑦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7

  ⑧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7

  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8

  ⑩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8

  ⑾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本文发表于2006.3<理论与改革>.原名<中华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   首页 上一页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