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张英洪 刘志仁 赵树凯 孔祥智 等: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时间:2018-04-04 17:25:18 作者:张英洪 刘志仁 赵树凯 孔祥智 等来源:爱思想阅读:14058


  主持人 周琼:感谢赵树凯研究员的发言!他高度评价了张英洪做研究秉持的一种使命感和对农民的关注,也肯定了这套丛书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对张英洪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期待。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五位嘉宾没有发言,我们就抓紧进行下面的议程,下面我们就请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研究员发言。

  陈洁:首先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提供的研讨机会,在这样一个书香、茶香和咖啡香交织的场所来讨论张英洪老师系列丛书的出版。其次感谢张老师的邀请,他的勤奋让我非常钦佩,除了农民权利这套书之外,他还主编过其他丛书,短短的7年时间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这个机会见到在座的前辈和老师,大家一起研讨,机会难得。

  下面我就这个系列丛书,谈一下自己的观感,也不一定很准确,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感受是这个系列研究建立在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证性强。充分利用了农普数据、统计数据、样本调查、案例调查和部门访谈调查。可以说是实证研究的特点比较明显。丛书中可以看到原始的农民工访谈、农民访谈案例,充分说明,这一个系列研究的实证性特点是很强的。

  第二个感受是,它是一个跨学科、多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体现在这套丛书里就是视角的多样。他这里面不光有北京市农研中心,北京农委,还有其他一些单位的参与。在学科上,张老师有政治学、法学研究的专长,还有农业经济和人口经济研究的人员参与,例如在老龄化那本书里头体现得非常明显。这样一个研究带给了我们一种多视角的看法,这也是丛书的一个特点和特色,是值得称道的一个地方。

  第三个感觉是研究的系统性比较强,市民化问题、新型城镇化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以及老龄化、法治化,农民权利等,应该说在城乡统筹研究、一体化研究中是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第四个感觉是丛书的整体研究是聚焦北京,张老师所在机构有着其他单位所不具备的优势,研究的针对性和对策性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可以直接提供给北京市政府、北京农委,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非常明显。

  还有就是这个研究还提出了一些观点,我个人比较赞同,例如他提到农民转市民这个问题过去只强调成本而忽视贡献,我们提和谐社会,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提了很久,然后现在还是会有“低端人口”的说法,就是说在大部分人的认识里、思想观念里还是没有这种意识,就是当涉及到城市的自身利益时往往就又会把进城务工的人当做一种低端的群体去对待了。因此,张老师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现在还有意义,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实际上还是需要重视的。另外他提到了过去人口城市化总是提到中小城市的人口城市化,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城市化提得很少,我觉得确实是这样,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这方面没有做出太大的表率作用。

  另外,从深化研究的角度也可以考虑,像北京这么特殊的一个地方,集中了很多的政治、经济资源,目前实际上目前仍然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么密集的资源情况下,外来人口当然是要往这里跑,那么下一步它的人口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里,是不是除了人口疏解、功能疏解之外,还需要进行资源的再分配?是不是资源也可以往外走一走?下一步,对农民需求和相关的基础情况也需要再重新调查一下。这样就跟京津冀一体化研究对起来了,研究意义更大了。张老师在7年时间里带领团队出了6本书,下一步应该还有一些深化的研究可做。我感觉这个题目非常有意义。刚才前面刘志仁老师还有赵树凯老师都提到了内生动力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刘老提的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大讨论、大调查问题,甚至立法方面的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问题。张老师本人是学法律和政治学的,对农民权利问题很关心,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优势,在现有的非常好的研究基础上,下一步再深化的去做研究,应该还会有更新的一些东西出来。现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也盼望着张老师以后能多出更好的力作。我就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 周琼:谢谢陈洁研究员,她分析了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丛书的四个特点,肯定了这套丛书的意义和资政价值,并且对张英洪研究员未来的研究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针对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中的问题,她也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非常有意义。下面我们有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左传长发言。

  左传长:我汇报几个想法,第一从这个出版物本身,说一些公道话。第一出书的时机非常好,因为趁着十九大和今年两会的东风,紧接着国家即将推出乡村振兴规划。第二机构改革,为了加强农业,成立农业农村部,这是两农,而且把国家发改委管的投资中的涉农投资职能,财政部农业部综合开发等等归属到这个新的部门,这样涉农投资就归拢啦,这也是好事,当然在过渡期内各部门之间也可能需要协调。

  然后从丛书的研究内容来说,有课题成果,有调查问卷,有征文随笔,可谓题材多样,就像希望的田野那样,丰富多彩,这是一个特点。而且我更加感兴趣的是什么呢?他里面还涉及到了台湾问题,他两处提到了台湾的事,一个是台湾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的土地分步征用方式,另外还有农村养老这个事,也谈到了台湾,因为我是民主党派,我是民革的,所以我比较关注台湾。我看刘参事好像也是民主党派,他是九三的,我是民革,所以比较关注台湾,而且我原来老爱讲一句话,从土地制度,从城镇化这方面,台湾是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我不是涉农方面的专家,也班门弄斧谈一点,因为这个太重要了,因为研究经济的人不得不关注,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也不得不关注,从老祖宗几千年来咱们就是农业大国,而且诸子百家中有农家一派,10多年前我去韩国访问时,感觉他们对我们农业方面的传统文化也比较重视。新时代,要解决这个问题了,补农村农民这个短板,这是新时代的一个要求,这是对的,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国家现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了。

  当然,涉农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从农民来说,怎么样把身份转换,市民化,还有一个实际上应该叫叫农业从业者,这个概念。农业本身也发生转换,农业现代化,包括北京是都市农业、三产融合,农业已经不是原来的农业了,所以农民也不是原来的农民。农民变成什么?现在我们农业一个是多产融合,一个大农业的概念,实际上英文含着种植业、养殖业,实际农林牧副渔都是大农业,我们把城里商人叫做生意人,那么农民是什么?是生养人,他是一个养育别人的人。应该创造一个新概念,你把做买卖人叫做生意人,那么我们农民是干啥的?是生养人,这是我首创,能不能形成惯例这很难。农业本身在发生变化,包括北京都市农业概念,城里人也照样可搞都市生态农业,不是说人进了城了就不能当农民。这是一个农业发生变化,农民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的时代。另外,关于最最根本的农村,那么请问要不要消灭农村?为什么原来有农村,就是依附于原来的土地制度,原来的农业基础,原来的那种生产经营方式所以有农村,那么农村的出路是不是就要城镇化,乡村振兴是不是就地的,包括原来新农村就地的让人家一辈子呆在农村?合不合适?我个人建议把农村变成农业博物馆,你这个皮书都可以,(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农村遍地都是乡愁的博物馆,不见得非得让他住到村里,最最核心的把土地制度研究透,当然现在有一个进步,是我们把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实际上我们也是一个模糊创新,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创新大胆点,比如说能不能共享土地产权跟城市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融合的这种,把土地资本化,让原来的农民共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就需进一步要研究的土地制度。还有,那么土地制度我们现在是不是就做到位了,实际上有三种发展路径,包括现在有的,那还一种专家说了全部公有化,这是一种模式,但是能不能做到?还有一种全部私有化,这也不行。因为我去国外考察一个什么印象?即使土地私有权力之上应有公权力,就是必须加强国家的公权力如规划的权力,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后还应附加有公共的权力,否则的话你固化了土地制度以后会一团乱麻,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没有地方呆,所以要研究,就是公权力和私权力的匹配,法律上还是要深入研究并理论创新,土地制度是一个核心。

  “生养人”提供的吃的东西,用于表述食品支出消费比例的恩格尔系数在下降,这是客观经济规律。还有从研究角度看,应从国际视野来看我们的农业,养活我们的人口。当然转基因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而且我们应吃的更高效,更节俭,更生态,更健康,有很多话要说,以后向更多的专家请教,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更多的专家,说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