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贾康:乡村振兴和县镇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性融资

时间:2018-11-26 08:59:42 作者:贾康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阅读:8521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和县镇经济的金融支持仍面临的供需匹配问题,考察了创新发展中实现对乡村振兴和县镇经济可持续金融支持的两条路径,从不同角度列举了两个政策性融资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指出了当前对乡村振兴和县镇经济实施以财政为后盾的政策性融资支持所必须重视的四条基本要领。

  十九大后,按照中央指导精神,乡村振兴、以及金融如何更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得到了各方高度重视。县镇的金融发展是为县镇经济服务的,在县镇经济中,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对接着基层“乡村振兴”,并在现实问题中密切关联着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一系列概念,被决策层和有关部门反复强调。

  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是具有鲜明政策色彩的金融形态和金融活动,大多可以归入政策性金融的概念中。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应该和商业性金融体系一起,放在现代化的战略层面上,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工程。金融领域的双轨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无法消除的,与此类似,不动产、房地产领域里的双轨制,也是很清晰的:住房的供给必须有保障房托底,又必须有与市场直接对接的商品房,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融资不能混为一谈,金融业在这个领域里是具有双轨制特征的。同样,在乡村振兴与县镇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方面,双轨制特点也非常鲜明。


一、当前乡村与县镇金融仍然面临着多年存在的供需不匹配及相关机制问题


  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大量乡镇小微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得到融资支持,很多农户(县镇辖区内乡村振兴的基层单元)的生产经营也迫切需要得到融资支持。此外,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的经济活动,现在都越来越明显地受到了环境保护的制约,迫切需要得到与低碳绿色发展中必须做出的业态改造升级相关的融资支持。从供给角度看,中国总体来说“不缺钱”。改革开放40年,在综合国力提升过程中,从资本的供给方——融资的“金主”这方面来看,无论是国有的金融体系还是非国有的金融体系,总体上都有雄厚的资金力量。民间资本总体来说已经走过了原始积累阶段,国有金融体系综合力量的提升更是有目共睹。但是所有这些所谓“金主”,虽然有支持的态度,但实际无法可持续地给予小微企业、三农、绿色低碳发展等需求方意愿中的融资支持。很多年前,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就专门设立乡镇银行进行试点,某些特定业务对应于农村基层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等,但综合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支持态势。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做这些业务的内在动机与意愿明显不足,这是由于他们在商言商基点上锦上添花式的运行机制决定的。多年存在的金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显然是可以纳入十九大党中央总结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中的。

  对基本现实的考察告诉我们,与三农和小微、低碳绿色经济活动相关的具体项目,有平均规模小、风险度高、不确定性明显、资金安全水平低等特点,而风控成本则使在商言商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可能形成持续支持的意愿和行为。这些金主们实际上认同的是商业性金融“锦上添花”的机制:谁的项目可预见的效益水平高,风险度低,他们就特别积极地把资金提供过去给予融资支持。大中型企业一个项目的贷款支持,其规模可能是几十个、几百个小微企业项目规模的总和,总成本差异悬殊,更不用说风险度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首选前者给予支持,而对后者避之唯恐不及,这就是利益驱动之下的“利润导向”,也是一般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所支配的商业金融的必然运行特点,这种锦上添花式的资源配置机制能够解决很大范围内我们所说的经济运行的绩效问题。同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另外一种迫切的需求,就是“雪中送炭”。前面所说到的小微、三农、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可以归于需要雪中送炭的这一方,而这一方所应该得到融资支持后面的机制建设任务,和锦上添花的机制建设任务是有明显不同的。

  二、构建合理的雪中送炭机制,实现可持续金融支持

  怎样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雪中送炭的机制,以融资的方式来实现普惠,实现对于三农、小微、绿色低碳经济有效的可持续的金融支持?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两条途径。一是在科技创新视角上,依靠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商业性金融边界的扩展。过去的商业性金融无法可持续地支持小微的融资活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却提供了一种案例:一些互联网公司对于大量基层创业创新者提供的小贷,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形成了自己的信息来源——数据库支撑的技术上认为可行的全套的软件设计和运行。它可以在网上接受基层融资需求者的申请,然后用他们所谓“零人工干预”的程序在软件系统里自动地做分析处理,来决定是不是可以发放申请者所希望得到的小额贷款。这种零人工干预的、靠技术创新支持的小贷发放,公司认为风控是过关的,是可持续的,实际形成的融资成本比其他一般的融资,只稍微高一点点,这在过去是无法实现的。这种科技创新支持出来的普惠色彩开始浓厚起来的金融支持,当然也有它的局限性:其前提是这些申请者必须在大数据的信息库里有相对充分的电子痕迹。可以设想像那些淘宝户(淘宝网上自己开淘宝店的这样一些草根创业创新者,很多是在乡村的,现在乡村中已出现了一些“淘宝村”),他们是有这些信息痕迹可查的,于是就容易进入这样一个带有普惠金融性质的小贷支持的覆盖面。但是另外有一些穷乡僻壤的农户,他们基本上没什么电子痕迹(可能连银行借记卡都没有),那么他们要发展自己小微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就无法通过这样的途径取得小额贷款支持。当然,这种小额贷款支持已经比尤努斯在孟加拉实验多年、得到国际社会肯定的那个小额贷款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尤努斯的小额贷款实际上依靠的风控机制,是熟识人社会里的“连坐制”,一个自然村落里的农民,取得规模不大的贷款支持,用于养鸡养羊等,谁如果不能按照原来的承诺去还本付息,跟它连坐的这些人,也就都断了今后得到融资支持的可能——依靠这种约束来实行风控。我国近年如阿里公司的种种科技创新支持的小额贷款,已经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突破,这是对接了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非常值得肯定。

  虽然第一条途径扩展了商业性金融覆盖的边界,但并没有解决穷乡僻壤没有电子痕迹农户的融资支持问题。所以,一个更带有普遍性、或者至少要和“技术创新”放在一起等量齐观来密切跟踪和完善的“制度创新”,可望形成金融普惠的第二条途径: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财政作为公共资源的分配体系,很多年前就有以政府财力为后盾而实际上做融资的财政周转金,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家也对于财政贴息,以及和商业性信贷结合起来带有政策倾向、带有政策倾斜支持特征的信用担保机制耳熟能详。然而,尽管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财政贴息所达到的效果还并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在早已有之的这个思路上的探索,就需要以财政的公共资源资金为后盾,全面考虑如何构建一个政策性融资的创新体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就已经认识到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必须同时存在,而且要分道扬镳,所以,在全国层面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在地方建立了政策定位的各种各样的信用担保公司,属于地方政府政策性融资支持机制。在财政贴息和政策性融资支持方面,基于已有的一系列探索,近年又在开拓和探索如产业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等方式,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形成了经历动员阶段之后有大发展、当下要进一步强调稳一稳以求得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种PPP的投融资,也是有非常鲜明的政策因素结合在内的,而且它在运行机制上的创新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以上两个途径的概略勾画,可以形成关于金融怎么样才能普惠、才能覆盖乡村、县镇的小微、三农和绿色发展这方面的融资要求这一角度上的基本认识。

  

  三、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广西恭城循环经济模式。广西恭城位于桂林附近,有一个乡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雏形:过去恭城县乡村居民是通过砍树破坏植被,取得烧火做饭的燃料,作为唯一的能源供应来源——这是在现实生活中亟待改变的一种形成生态环境压力的不良状态。后来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给予农户帮助,形成了农户养猪后把猪粪放入沼气池产生沼气的能源供给新来源。沼气池在中国很多的农村区域,都是前些年反复引导和推动的建设重点之一。恭城农户以家庭养猪的方式配上沼气池,不仅实际生活质量提高,养猪还可以改善生活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并且猪粪入沼气池解决能源供应问题的同时,实际上伴随农户生活质量提高而有效地保护了植被。农户沼气入户以后使用的厨房设备,跟在城镇区域用天然气、液化气没什么区别,也是很规范的灶台和显示仪表,这都是在实际生活中间早就解决了的问题。而恭城把由农户养猪到沼气入户这两个环节的事情做出来形成局面以后,就进而发现一个问题,这种沼气池每隔一段时间要清理里面的沼渣和沼液,那么清理出去之后放在哪里呢?它是高质量的有机肥,当然就可以把它施加到一些带有经济作物性质的农户的种植项目上,比如施加到他们就近的果园里,助益柑橘等等果品的收成。这种有机肥施加上去以后,产出的果品又成为最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口感特别好的经济作物产品——有机肥培养出来的这些果品可以卖个好价钱,使农民又提高了收入,这就是“猪-沼-肥-果”一个一个环节延伸而体现的好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