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24 12:58:59 作者:唐代兴来源:爱思想阅读:9096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拯救与超越。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是生境主义。生境主义是指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人际环境生态和个人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因而,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宏观指标是生境化,它的具体构成内容主要有三,即恢复地球承载力、社会自净力和失律的气候。在此生境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导向下,发展国家软实力、构建低碳社会、根治当代灾疫这一世界性难题、实施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构成了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蓝图。
关键词:生境文明 国家软实力 低碳社会 当代灾疫 可持续生存式发展
生态文明作为表述当代人类前景的社会蓝图,虽然逐渐引来广泛关注和探讨,但它的真实蓝图并没有获得清晰的呈现。基于此,本文尝试重新考察其本质规定,并对其社会蓝图予以宏观勾勒,以求教于方家。
1、生境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向度及本质规定
"生态文明"概念流行于世已有23年。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流行语,它已成为一个主导社会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政府发展国家愿景的简洁表述式。检索CNKI数据库,以"生态文明"概念为篇名的文献多达21600余条,其书名冠有"生态文明"一词的著作也有近百种。但实事求是地讲,虽然有哪些众多的"生态文明"的文字成果,但对于"到底什么性质的文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生态文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认真对待,以至于形成今天"生态文明"虽然满天飞,但它的概念内涵和文明形态,却没有得到清晰呈现。客观地看,作为其始作俑者的李绍东,他在《论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1990/02)中用"纯真的生态道德观"、"崇高的生态理想"、"科学的生态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行为"来描述"生态文明"。[1](PP105-108)继李氏之后,对生态文明最早做出系统表述是的申曙光,他于1994年一气发表了《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1994/03)、《生态文明构想》(1994/07)、《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明》((1994/09)等六篇文章,以一种经验描述的方式,将生态文明理解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2](P33申文之后众多"生态文明"文章,都体现这种缺少实践理性要求的经验描述倾向。
在"生态文明"探讨领域,文章的撰写是这样,而著作的风格亦是如此。事实上,在众多冠上"生态文明"之书名的著作中,很少有专门围绕"生态文明"本身而展开的,大多是借用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来自我重复没有多少新意的旧观念或老感觉经验。当然,也有一些著作名符其实,比如,刘湘容的《生态文明论》(1990)、姬振海的《生态文明论》(2007)、严耕的《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构建》(2009)等著作,都对"生态文明"概念做了较为严肃的思考与定义: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一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3](P30)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4](P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新型的人类根本生存方式或样法,是在新条件下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5](P166)
如上三个不同的"生态文明",却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共同性:首先,它们都将"生态文明"看成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生态关系的重新调节的文明方式;其次,它们都认为,发展仍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并且认为这种发展主题的实质内容仍然是经济,即以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发展的正道,也是生态文明的实质规定;其三,它们都认为生态文明虽然要关注环境、关注自然,但这一切都是以人类为根本动机和实质目的,因而,生态文明仍然是人类中心论。由此不维看出,在中国学者的认知视野里,所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图景,离不开人类中心化、物质幸福化和惟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知取向,实质上基于中国学者图解经济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固有思维惯性,即所描述的生态文明蓝图必须完全符合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政治要求。这种图解式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成为新的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比如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6](P69)就是其最生动的例子:生态文明建设当然努力于环境治理,控制污染排放和节约资源。但是,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的发展经济,以确保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的高增长。然而,一旦要持续稳定的高经济增长为基本任务,环境保护和提高环境生态质量,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因为发展经济与保障环境生态质量之间,并不能形成很好的调节,从本质上讲,二者是冲突的。有关于这种冲突,是无须讲道理和进行观念推论,因为经济发展的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的发展是独一无二和叹为观止的: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大多数国家,它为自己的人民和整个世界提供了商品和劳务,教育制度备受关注,学术成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中国的全球政治重要性对所有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影响。文化传统以及对日常生活、伦理学和社会和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被重新发现。这一快速的发展也付出了代价: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污水和不洁的空气对人的健康和动物产生了威胁,土壤退化带来了未来农业生产减产的风险,气候变化引发了洪水和风暴。人的生命、财产和基础结构为此付出的代价更是加倍的。"[7](P1)从2007年到2012年,其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其环境生态状况在许多领域更为恶劣。面对这一越发严重的环境状况,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专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在站在民族永续发展高度阐述其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本性:"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8](P39)
十八报告在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国策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蓝图设计,要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从整体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远远早于我国,而且这些发达国家按照他们自己的文化逻辑,遵循人类进化的历史走向,立足现实生存困境,围绕具体的环境生态问题、存在危机问题而展开探索,逐渐轮廓了人类未来的新型文明形态。综合"第三次浪潮"、欧洲绿党政治、环保运动、生态主义等的基本思想:首先,生态文明是一种兼具逻辑与时空意义的后现代文明,它是从根本上反对和克服体现反自然和反生命冲动的现代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次,生态文明以从根本上消解环境污染为起步而追求重建地球生境为实际目的的绿色文明;其三,"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新的价值理念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建,其目标是实现传统经济理性对社会与生态理性的服从。而这三者协调的基础是社会成员价值意识和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更新。"[9](P13)概括地讲,生态文明是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四者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文明形态,它的价值取向是"生命-人"中心论;其根本原理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其生存展开的内在精神是生存理性精神。生存理性精神的具体构成内涵有四:一是原始关联精神,此一精神强调人、事物、生命、地球、宇宙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血缘化的原始关联性,这种血缘化的原始关联性构成了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自然基石。二是有机生成论精神,此一精神揭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宇宙之间原本就构成亲生命性的生成关系,正是这一亲生命性的生成关系才内聚为生态文明的自身依据。三是自创生精神,此一精神揭示了宇宙、自然、生命、万事万物,均由自己所创造,并在创造自己的过程中创造他者,即生命创造世界或者说世界创造自我,这一创造观背后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就是其自创生精神。自创生精神才构成生态文明的内动力。四是存在和谐论,此一精神揭示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生命与世界或者生命与生命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原初关系,这种原初关系是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融通和谐的生存关系,它构成了生态文明的自身目的。[10](PP22-25)概论之,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生境,生态文明就是生境主义文明。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