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唐代兴:生境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及社会蓝图

时间:2014-09-24 12:58:59 作者:唐代兴来源:爱思想阅读:9098


  2、生境化: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宏观指标

  由于生态文明的本质是生境,所以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实质指标,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或生活富裕,而是环境生态的生境化。

  要理解环境生态的生境化,需先理解"环境生态"概念,其前提是定位"生态"概念。"生态"一词在英文中用"ECO"表示,它源于希腊文"Oikos",意为"人和住所"。后来,厄恩斯特·赫克尔提出"生态学"(Oecologie)概念,其实是从这个古老的希腊文所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名称。Oikos一词是指家庭中的家务及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与管理。在近代政治经济学思想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习惯于将国家的经济事务看成是食物贮藏室或管家预算的扩大。赫克尔使用Oecologie时同样沿着这一思路赋予它相类似的含义:地球上活的有机物构成了一个单一的经济统一体,组合成为一个家族,或者是亲密地住在一起的家庭;地球有机物就生存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它们相互之间虽存在着冲突,但同时也互相帮助。在尔后的生态学发展进程中,这一基本含义被扩展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活动与管理。因为,生态学运动使人们不断认识到:人的存在家园就是自然世界。在这个家园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活动,是既充满矛盾相互照顾或相互帮助的生产活动。从这个角度看,生态学具有了双重功能,即消费学功能和平衡学功能,即生态学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生成的消费与生产的平衡学。

  进一步看,"生态"概念中的"生",作为名词,它意指生命;作为动词,它意指使之存活而谋求生路、创造生机。所以"生"乃指生命为其良好地保存自身而本能地谋求生路、创造生机。而"态"乃位态、姿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状态、进程。整合论之,所谓"生态",是指生命一旦诞生,他就获得了保存自己的责任,因而,他必须为更好的存活自身而谋求生路、创造生机。为此,无论是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还是作为类的物种生命,都必须接受自然宇宙的整体创化力量的指引,获得与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共存、共生的位态,这一共存、共生的位态决定了生命只能是立足自身而走进生命世界,与自然共舞,与万物同伴,在自利中互利,在矛盾中和解,在互助中自助。[11](P29)

  客观论之,这里的"生命"既是生物学意义的,也是自然论意义的,即自然是有生命的,环境同样有其生命向度。由此,自然、环境也有其存在位态,环境生态乃环境敞开自身之位态。

  环境敞开自身之位态呈现出两种可能性倾向,即生境倾向或死境倾向。故,"生境"是与"死境"相对应的概念,它们都是对环境生态倾向的定性描述概念。

相对环境论,"生境"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它是指生物或者说生命得以生存展开的现实环境。(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12](P23)但"生境"与"环境"在内涵上并不同构:概论之,"环境"不过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的总和。具体地看,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生命之群体,其敞开自我生存既可呈枯萎、死亡、毁灭倾向,也可呈生育、生长、生生不息繁衍倾向。生命敞开自身的这两种可能性倾向的生成,既可能由生命本身的生存姿态所推动,也可能受推动生命展开的全部可能和现实条件的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所引导。前者表征为生命以什么方式参与生命世界和自然宇宙,后者表征为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以什么方式而生成环境本身。由于两个方面决定了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生命在实际的生存领域是互为体用的,并且这种互为体用性使他们必以共生互生方式展开生存。所以,"所谓生境,就是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其共生互生方式汇聚形成的、既有利于自己生存又有利于他者生存的自然生命环境。......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整体生命,既在互为体用中本能地适应其生境,又在互为体用中生生不息地创造其自身生存和共同生存的生境。"[13](P144)

  当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生境",其"生境化"概念亦一目了然:所谓生境化,就是指环境朝向生境方向敞开自身而生生不息的进程状态。

  3、承载力和自净力: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

  客观论之,环境生态敞开为三个维度,即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和气候环境生境。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实际上敞开为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气候环境生态的生境化。这三个维度的环境生态生境化,构成了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宏观指标体系。

  承载力:自然环境生态的生境化指标   生境化问题,首先是一个自然环境生态的生境化问题。衡量和评价自然环境生态生境化的客观指标有二:一是地球承载力;二是自然净化力。

  地球承载力由地质结构承载力和地球表面承载力两个具体指标构成。

  地质结构相对地球而论,它指地球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生态整体,并且每个部分各自构成其不同的地球区域。由于此一特征所规定,地质结构承载力必须落实为具体的区域化的地质结构能力,它具体表征为区域化的地质结构受重容量,即具体区域的地质结构决定了它本身实际承受多少受重容量。对任何一个地球区域来讲,在这一承载受重容量范围内,该区域内的地壳、地体、山体就具有较高的自稳定性,并且这一区域也由此而获得存在的安全性。反之,任何具体的地球区域,当它所实际承载的容量一旦超过其自身结构承载能力,那么该区域的地壳、地体、山体就会因此而丧失其自稳定性而处于无安全状态,地裂、地沉、山体崩滑、泥石流、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现象就会频繁发生。

  地质结构承载力实质上是指区域性的地球结构受重力,与此不同,地球表面承载力是指地球表体的容纳能力。地球表体的具体形态即是山脉、江河、草原、森林、湿地、荒野、耕地等,地球表体的容纳能力是指山脉、江河、草原、森林、湿地、荒野、耕地等等的实际承载限度和最大容量范围,对任何具体的地球表体来讲,它所承受和容纳的"东西"一旦逾越了这个限度或突破了这种容量的极限,它同样会因此而丧失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如,夏季的江河泛滥,就是因为暴雨、洪水超过了江河本身的容量所造成。同样,如果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而大修水电工程,其所修建的水电工程如果超越了江河自身的承载力,江河不仅会断流,还会导致河床上升,干涸的江河本身就会因此而沦污染源,并且也会因此而改变区域性地质结构,诱发地震等地质灾难的爆发,在这方面,长江和黄河是最典型的案例。再比如辽阔无边的草原,一旦其无度放牧突破了草原本身的容量范围,草原就会因此而迅速退化,即过度放牧必然导致草原的沙漠化。

  客观论之,自近代社会以来,全面铺开并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地球承载力的丧失,自然环境生态日益死境化。在这种境遇下,自然环境生态要重获其生境化功能,需要人类生存自觉地努力恢复地球承载力。

  恢复地球承载力,也是恢复地球自净化力的方式,因为地球表面承载力的丧失,就是原始森林消隐、草原沙漠化、大地裸露、耕地荒芜、土地板结和白色化、荒野和湿地消失、江河断流、海洋富氧化,而这一切的出现,恰恰使地球的自我净化功能不断弱化或丧失。所以,恢复地球表面承载力的努力过程,亦是恢复地球对污染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净化功能的过程。

  自净力:评价社会环境生态生境化的宏观指标    客观地看,社会自净力是指社会的自我净化能力。社会自净力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创建的共生体系基础上的,社会自净力功能的不断弱化和丧失的最终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所构成的共生体系的破坏。因而,重建社会自净力体系,需要以地球承载力的恢复为前提,更需要重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关系,引导人们自觉地将自己的活动控制在社会自净力的范围内,这是努力恢复社会环境生态生境化的根本战略。

  重建社会自净力,其首要前提是重建衡量和评价社会自净力的指标体系。具体地讲,衡量和评价社会自净力的宏观指标有二:即社会对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和社会对异化的自我净化能力。

  客观论之,污染伴随生命而产生,凡是有生命、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污染;与此同时,生命和人本身又成为净化器,即有污染的地方就有净化。在自然状态下,或者说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按其天赋的本性而存在而敞开生存的状态下,污染与净化是动态平衡的。只有当人力强行打破"污染-净化"这一动态平衡状态时,污染的排放速度才超过净化的速度,这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污染社会才产生。

  人力改变自然世界的"污染-净化"平衡模式的基本社会方式,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社会化的甚至组织化的人类行为,从生产和生活两个领域制造出源源不断的废物、垃圾、汽车尾气、噪音、温室气体、各种有毒化学产品、核污染。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污染早已超过了自然世界的自净能力,导致整个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丧失自净化功能,大气丧失自净化功能,地球和人类社会丧失自净化功能所造成的实际结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丧失,比如,气候失律,一方面导致气象灾害频发,并由此引发出诸如山体崩滑、泥石流、地沉、地陷、城市内涝等地质灾害和瘟疫等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另一方面又导致雾霾暴虐,使人的呼吸--当然也包括其它地球生命的呼吸--本身变成了吸纳有毒物质的活动。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