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06 13:38:58 来源:经济观察报阅读:5769
(图片来源:图虫网)
李佩珊/文
8月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指南,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医美广告中的几种情形予以重点打击,其中首条就是制造“容貌焦虑”。
什么是“容貌焦虑”?顾名思义,人们无法对自己的容貌满意,进而产生焦虑。从数据看,“容貌焦虑”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Mob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受访的约 76.40%的人群表示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 20.30%的人群自认有中度乃至重度焦虑。
自古以来,东方人更欣赏包容的“环肥燕瘦”女性审美,为何如今我们会置身于“容貌焦虑”中?本文试图从更宏大的历史脉络和对当下引发“容貌焦虑”的现实因素的梳理和分析中,找到一些答案。
近代以来的西风渐进,整容这样的自我改造开始出现,但“容貌焦虑”的出现则始于“三围”、“黄金面具”这样可以量化的共同标准开始掌握对女性审美的话语权——有什么能比达不到标准更能引发焦虑呢。
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毕业时就业市场压力中的“外貌溢价”,让“容貌焦虑”获得了机会,这促成了医美市场在中国2003年到2004年间的第一次繁荣。“容貌焦虑”真正成为一门大生意,则是在2014年、2015年间社群化医美App和“网红经济”的出现和爆发后,被激化后的“容貌焦虑”带来了真金白银。
传统东方美人的标准:宽容的“环肥燕瘦”
关于传统中国美人最经典的记述来自于《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人用了一种后世称为博喻的手法,从手、皮肤、脖颈、牙齿、额角、笑容、眼神多个角度,来展示作为新嫁娘的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这种手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古代文人们。这导致倘若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进行审视,会发现在他们记述中的东方美人似乎永远面临着苛刻的细项审美考量。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专著《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根据包括《硕人》在内的《诗经》篇章,以及《楚辞》、《洛神赋》、《淮南子》等文学作品,概括出来了中国古代理想美人的标准:肌肤白嫩、手指细柔、头发漆黑、鼻梁高挺、嘴唇红润、牙齿洁白等等。
然而,大时代变迁中,标准美人的形象也随之有所改变,正是所谓“环肥燕瘦”。这扩宽了东方对美人审美的宽容度,正如苏轼所言“短长肥瘦各有态”。借助文字和绘画,我们得以去寻找这些历史上的美人标准。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乱局和骑射民族带来了自由解放的精神,女性自然洒脱的美开始被欣赏。到了唐朝,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羊肉这样高脂肪饮食所带来的体重丰腴相结合,“丰满”作为女性美的标准被赞颂。在唐代大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继承了历来人们对于美女皮肤白皙、嘴唇红润的审美,但在视觉上最为突出的审美元素却是仕女圆润的身材。及至宋代,盛世难再,宋朝的美女被要求是清雅文弱的,具体说来,“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词中的美女娇弱如“翠绾垂螺双髻小,柳柔花媚娇无力”(秦观《满江红》),甚至带上了病态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明清时理学兴盛,对于女性“美”的考量更近乎“德”,在一幅杨柳青年画中,画家将举着的莲花、笙和桂花的娃娃(象征着连生贵子)作为描摹的重点,而画中的女性则被剥夺了大部分的美感呈现。
作为强势文化,中国的审美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东亚国家,形成了近似的传统东方美人标准。明治大学教授赵竞认为,从相片和浮世绘中,我们可以找到在来自西方的冲击尚未开始影响传统东方审美的最后一个时代,即中国的清朝和日本的江户时代中的理想美女形象。他在著作《寻找美丽的女人:中日美人的文化史》(The Search for the Beautiful Woman——Cultural History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Beauty)中将其概括为“理想的皮肤是白色和光滑的;鼻子挺直,头发茂盛。”可以看到,日本江户时代的美女标准大部分承袭了笠原仲二所归纳的中国古代理想美女的标准,但也有所例外,比如剃掉眉毛和涂黑牙齿。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前,现代意义上的“身材”(“三围”)几乎没有被纳入对于东方美人的审美考量中。在清代中国,人们普遍认同苗条是必要的标准,但乳房和臀部并不被归于审美范畴。若这两者过于丰满,则几乎被认为是丑陋的。在高罗佩的笔下,清代的“才子佳人”爱情模板中的美女往往拥有着近乎“直线型”的身材。可以加以佐证的是,中国束胸文化从宋代而起一直延绵,以至于民国时以健康为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天乳运动”加以反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们也有着相同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强调乳房和臀部或突出身体线条都是不好的。”赵竞写道,“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用适当的衣服遮住乳房和臀部是妇女不可缺少的礼仪。”
摩登东方美人:西风渐进下的自我改造
基因决定了大部分蒙古人种面部显现为扁脸、塌鼻、单眼皮的特征,相较之下,西方人往往拥有着更深的五官和双眼皮。
近代以后,亚洲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时局动荡伴随着西风渐进。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对女性的审美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赵竞在《寻找美丽的女人》中发现,在日本明治时代早期拍摄的照片中,有相当多的女性是单眼皮,但在1907年至1908年在日本第一次举办的选美比赛中,获胜者绝大多数都拥有双眼皮。从留存下来的照片看,最终的选美冠军HinatsuMineko拥有着如雕像的脸庞和非常明显的双眼皮。“和西方人一样拥有深邃五官的脸庞被无条件地认为是美丽的。”他写道,“这不仅是一个仅限于日本的现象,而是一个在东亚广泛观察到的趋势。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人们近乎痴迷地被这种美学观点支配着。”
上海月份牌上美丽女郎的形象在1910年代到1940年代之间的变化,似乎可以佐证赵竞的这种观点。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月份牌上的女郎大多是细眉长眼,面部轮廓感不是很强,仍旧延续了传统的东方美人审美,但到了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则大多是拥有双眼皮、大眼睛,鼻梁高挺,神似西方人的时髦女性。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整形外科手术在中国出现,渴望变美的女性快速地接受了通过双眼皮、隆鼻等手术手段来拥有西方式的外貌。当时著名的女影星白杨就接受了“高鼻术”和“双眼皮术”,她的前后对比照被刊载在报刊上的美容广告中以做宣传。
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拥有诸如双眼皮、高鼻梁这些西方特征的“摩登东方美人”开始取代“传统东方美人”,成为人们对于东方美人的理想想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一部分是西方在东亚以强劲硬实力的长驱直入,另一部分是工业化和资本主义进行全球扩张的产物。
亚洲人那时对于西方和西方人的感情复杂,屈辱之余,抱着承认“落后就要挨打”的心态,积极学习其先进之处,乃至于抱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这同样反映在审美标准中。《寻找美丽的女人》指出,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出现了对于女性特别长(乃至于超越西方人比例)的腿的欣赏乃至崇拜。谷崎润一郎在小说中对于“浓密的黑发、鹅蛋脸”这样日本传统的女性美的象征尤为厌恶,但对于长腿之美尤为强调和迷恋。赵竞认为,“这以一种夸张的形式反映了大正时期日本社会中广泛传播的对西方的崇拜”。他指出,在1927年由资生堂出产的女士袖珍笔记本中,插图中美女有着令人瞩目的长腿,“这证明市民流行文化已经完全接纳了长腿有吸引力的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长腿崇拜,当时广告中的美女身着明朝服饰却有着远胜过西方人、比例惊人的长腿,赵竞指出这是一种东方压倒西方的精神胜利法,但实际上仍是被西方思维所支配着,内里仍旧是对西方的过度崇拜。
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所进行的全球扩张,则带来了“摩登”本身。“摩登”一词来自于英语“Modern(现代)”一词的音译,学者连玲玲在《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中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摩登女子”的形象。她认为事实上“摩登女子”是20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现象,不论在纽约、东京、北京乃至孟买都有摩登女子的身影。连玲玲将之归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当欧美国家借着广告将工业产品向其他地区输出时,广告上的美女形象也随之营销到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