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意识形态如何引领结构性改革方向 摘要:在当代文明走向出现极大困境的情形下,在推进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只能是在“社会公正”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以人民民主为基本制度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
时间:2012-05-11
唐世平:浅论社会科学和“价值中立” (笔者按:本文的缩减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9的“哲思”版上。这是完整版。) 在当下中国对社会科学的讨论中,“价值中立”时常被提到。本文试图澄清其中的几个问题。 四种意义上的价值中立 首先,在社会科学中,“价值中立”事实上有四种意义。而已...
时间:2012-05-11
张千帆:上访体制的根源与出路 内容摘要:上访体制及其衍生的“截访”现象是自上而下集权体制的产物。在不改变集权模式的前提下,单靠修补《信访条例》 无法解决上访问题。事实上,诸如撤销驻京办等用意良好的中央措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截访外包”等恶性现象。要根治上访现象,必须将社会治理模式从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最根本的是,人民必须维护宪法,...
时间:2012-05-11
陈志武:经济改革能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经济改革能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搜狐财经: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走到头了,您认为是这样吗? 陈志武:目前能通过经济改革做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如果政治改革不发生,如果民主、法治、宪政制度建设方面没有进一步变化,经济改革所能做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 当然,国有企业可以在不改变基本政治制度,不改变宪政、权力制衡架构的...
时间:2012-05-08
李凡:治道变革——由硬权力向软权力过渡 (向春/图) 很多政治权力已在快速转移给社会,软权力作用越来越大,这是治理者面对的新局面,依赖于硬权力的治理模式必须改变。 现在谈软实力的人越来越多。其实,不仅在国际关系中,各国政府内部治理中也同样有软实力的问题。软权力和软实力由同一个英文词soft power而来。国际关系中称软实力,但在国内政治治理中,称为软权力更合适。 ...
时间:2012-05-05
深圳市委书记:摸石头过河改革时代已逐渐过去 本文导读:需要把政府为主的社会管理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治行为 编者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划定的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王荣:是的,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正是深圳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关键环节。 王荣 深圳改革,需要激活社会建设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
时间:2012-05-03
寒竹:中国政党模式基于中国历史传统 中国现在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改革与转型过程中,中国究竟有没有可能在执政党内部形成公开的、合法的派系,然后再由这种不同的党内派系裂变为不同的政党?在日本和中国的台湾,都曾经出现过执政党内部不同派系的分裂导致新的政党出现的局面。那么,今天的中国执政党有没有可能重复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政党演变的模式呢?有没有可能通过党内的派系斗争使执政党发生裂变而形成多党制呢?...
时间:2012-05-03
邓聿文:“转型陷阱”与公民社会的建设 今年以来,“转型陷阱”一词开始在学界兴起,这一概念是由社会学家孙立平提出来的,孙在其为主笔的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转型陷阱”说法,以别于近年在中国学界流行的“中等收入陷阱”之说。 所谓“...
时间:2012-05-03
郑永年、翁翠芬: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动力来自地方? 一、地方和中国的改革进程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无论是改革的发动还是改革的可持续,地方的动力都非常重要。回顾1949 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从中央地方关系中寻找改革的动力,早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定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高度依赖于地方层面的制度创新。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尽管被西方称为“极权主义体制&rdqu...
时间:2012-05-03
张千帆:重构中国的道德与政治哲学 没有谁会否认,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改革三十年在本质上就是中国人的权利意识逐步觉醒的过程。作为一个宪法学者,我当然不反对谈论权利;事实上,宪法一直在谈论各式各样的“权利”。尤其是在中国人的权利保障还很不到位、个人权利和政府权力仍然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人权理念。但是作为一个“...
时间: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