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的工作不是要消除、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利益矛盾和冲突,而是要为其设立规则,要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渠道与方式,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在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许多研究或明或暗地预示,如果这些社会矛盾得不到缓解,某种形式的社会动荡就可能会发生,有人甚至认为,现在已经到了社会动荡的边缘。因此,如何分析和判断中国社会稳定的形势,就成为...
时间:2012-07-15
意识形态变迁引导着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效果 (背景:2006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俞可平的政论文章。这篇文章引来一片叫好声,也引来一片“叫骂”声。并由此在中国学者和官方媒体间发起了一场遍及全国、公开的对民主问题的讨论。) 记者:您的这篇文章我仔细研读了几遍,确实感觉好,好就好在它深入浅出讲明白了什么样的民主对中国老百姓是最有好处的。这样一篇内容客观...
时间:2012-07-14
香河乱序 四个壮男前后包抄过来,特种兵出身的崔建华对同行者喊了句:“分头跑”,他闯过抓捕空隙,从地铁口狂奔出站,跑上街头跳上车,司机看了眼他手握的大信封,立即启动疾驰而去。他逃过追捕,同行者被捉住押回看管。 这不是银幕上的特工传奇,而是真人真事,2010年7月21日下午3时发生在北京市中心阜成门地铁口。 崔建华是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郎庄村民,同行的王东旭是他的表哥、...
时间:2012-07-13
实现真正的责任政治 基层权力行使中的“失控”现象说明,直接面对民众的基层权力该是重新定位的时候了。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如何建立良性的干群关系、引入上级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及调适权力本身的内部结构,《南风窗》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中央编译局的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 他认为,上级政府对于基层政府的人事权和财权等监督手段已经很大程度异化,基层存在比较严重的&ld...
时间:2012-07-11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针对政府部门及政府官员的怀疑和不满情绪。这种社会情绪的蔓延消解了民众的政治信任,催生了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 民众政治不信任的两大表现 通过对近年来几次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分析之后可知,民众的政治不信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决定、发布的通知公告、出具的鉴定结论等本来应该是具有权威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文件表示怀疑,甚至对这些文件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时间:2012-07-08
人民日报: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二 生活中,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不仅一方根本不理会另一方的意见,即使中允的看法,往往也会“两头不讨好”。这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则是“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rd...
时间:2012-06-15
中国青年报:批判“极端主义”,也要反思现实土壤 有媒体的评论提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反思当下中国的“极端主义”,即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抹黑中国”;强调一下阶段性国情,又被讥为&...
时间:2012-06-15
张立伟:中国国企改革是个政治问题 近来,国资委党委撰文称“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又刺激了各种反对的声音,国企改革的论战进入白热化程度。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数据的全面下滑,国企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中国经济应该开放由国企垄断与行政管制的市场空间给予民间资本,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量。 其实,有关国企改革的分歧,主要发生在政府部门内部,由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民日报》...
时间:2012-06-15
田国强:中国下一步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摘要 中国改革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要解决,关键靠深化改革。从外部看,世界格局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中国的改革形成一种倒逼;从内部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愿景决定改革必须深化。当前,要依靠市场化和民营化,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要合理界定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治理边界,实现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的转变,从发展型政府...
时间:2012-06-15
叶檀:中国第三次土改实验 目前束缚中国市场化改革最大的三根绊马索,一是土地制度,二是金融制度,三是做大国有企业的理念。 土地改革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总阀门,不懂土地、不懂农村,就不懂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中国面临第二次改革,总阀门又要动了。5月25日,《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公布,这是深圳历史上的第三次土改,是中国第三次土改的一次重要实验。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放门户之后的...
时间:201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