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徐勇 邓大才:“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时间:2005-07-08 00:41:20 作者:徐勇 邓大才来源:爱思想阅读:13058


  家户规模取决于支出-成本理论、血缘拉力-经济张力均衡。在此我们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家、户的规模是由什么决定的?二是分家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家与户规模变化趋势怎么样?我们准备提出"支出-成本均衡"理论和"血缘拉力--经济张力均衡"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规模的决定因素已经呈现了多元化,总体上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计划生育外部约束、货币支出压力经济约束、管理成本的内部约束。

  分家的决定因素及均衡点。分家受血缘拉力和经济(效用)张力两种力量影响,前者的力量大就会维持大家庭,后者的力量大就会出现分家,可以说分家与否取决于"血缘拉力-经济(效用)张力"的均衡。大家庭维持的均衡点是:家庭边际管理成本等于家庭边际合作收益时,分家与维持大家庭是一样的(科斯定理在家庭规模上的推广)。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会选择分家,否则就会选择维持。其实这个标准只适合于家庭内部的分析,我们必须将家庭分析纳入整个社会来考察,随着家的扩大,家庭内部分歧加大,家庭管理难度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同时"搭便车"行为,苦乐不均现象也随着出现,特别是子女成家后,会形成家中之"家",小"家"的共同成本要大家庭承担,而收益却不会拿到大家庭平均。小"家"的收益率低于"大家"收益率,正如诺斯教授所说,个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时,个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诱发了家庭中父母与儿子、媳妇矛盾,引发已婚兄弟和未婚弟妹之间的矛盾。因此选择分家降低管理成本,使个人收益率与家庭收益率相等势所必然。

  社会交易成本与微型家庭。由于社会化程度的升高,特别是农业供、产、销环节的社会化、农村生活的社会化,农民不需要大家庭合作劳动就能够完成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扩大,国家服务力度加大,过去需要以大家庭力量共渡的难关现在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了,过去依靠家庭生产维持日常需要的工作已经交给了社会,如不需要自己织布、不需要自己缝衣、不需要自己碾米、不需要家庭自我理发,等等。社会化程度提高,人的自主性增强、人的活动空间增大、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大家庭的存在反而束缚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大家庭的存在只会徒增成员之间的矛盾,增加管理成本。合作需求的减少,管理成本的增加,大家庭势必会为理性的农民所抛弃。现在只要子女结婚,马上就会分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谈恋爱期间,女方一般会要求男方必须建房,也就是说分家和具有独立的住房成了男孩结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庭难以生存,微型家庭成了普遍现象。可见,大家庭的维持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大家庭的衰落也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只有交易成本可以解释过去的大家庭和现代微型家庭的存在性。家庭从大变小,是社会化的结果,而且这一趋势还会继续,微型家庭或者核心家庭是家庭的常态。由此也可理解为什么我国迄今为止还有2亿多农户的存在。

  (三)社会化小农:生产与消费模型

  小农家庭(户)在货币支出压力下,其行为目标是货币最大化,以满足家庭生存与发展的现金支出需要。要实现货币最大化,农民要考虑客观经济条件,在既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约束下选择适当的方式。四大经典理论要么将客观约束条件作为外生变量,要么根本不考虑外生变量。在本文中,我们将外部约束条件,主要是生产约束和消费约束内生化,即由影响农民行为的外生变量纳入社会化小农的分析框架,整体考察社会化小农的行为方式。由此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从社会化小农收入的角度和支出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收入的角度看有两种约束决定模型:生产约束模型和消费约束模型Ⅰ;从支出角度看主要是消费约束模型Ⅱ。

  "生产约束模型":产出与收入正相关。1978年至1990年以前,整个国家的粮食供给没有完全解决,其他大宗农产品也供不应求,而且中国经济也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小农家庭行为与动机受制于这两个条件,属于生产约束模型,即受生产要素不足的约束。在此阶段,小农只负责生产,大宗农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够以较好的价格销售出去(个别年份也存在"谷贱伤农"的情况),增产即意味着增收(货币收入),产出与收入同步增长。

  "消费约束模型Ⅰ":产出与收入负相关。1990年以后,整个国家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而且中国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市场逐步国际化。社会化小农获取货币的模型发生了质的变化。"谷贱伤农"成了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因为在此阶段,农业生产所受到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市场约束成了最主要的约束,即居民的消费需求决定农民的生产,决定农民的货币获取方式。增产不见得能够增收,减产可能还增收,产量已经不能完全决定农民收入,市场决定农民的收入。

  "消费约束模型Ⅱ":庞大的社会化消费反作用小农的行为。从支出角度来看,在社会化小农阶段,家庭生产、生活社会化程度非常高,农民处在一个消费膨胀的社会。与传统小农和黄宗智的商品小农相比,农民进入了一个"消费-欲望爆炸"的年代。在此阶段是:消费什么,农民生产什么;消费越大,农民支出压力就越大;消费越大,货币收入的压力就越大。

  从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到社会化小农收入和支出的对比:农民收入是算术速度增长,而农民支出则是以几何速度增长。农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货币支出压力。在消费约束进入社会化小农分析框架后,我们就会发现,农民根本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不是追求生存最大化(家庭承包地确保了生存安全),而是着眼于货币支出压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路径:生产生活消费社会化--货币支出压力--货币收入最大化--分工和专业化、外出务工经商--带动了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提高了生产消费社会化。

  (四)劳动力配置:社会内卷化还是家庭内卷化

  对于家庭过剩劳动力投入的方向和投入的影响因素,经典小农理论认为主要是机会成本或者说外部工作的机会。但是我们认为,农村过剩劳动力投入方向有两个因素:一是机会成本;二是生存压力和货币压力的均衡。机会成本对小农行为的影响,经典理论都进行过详细分析,主要的结论是:当外部工作机会比较多,而且务农的机会成本大于务农收益时,过剩劳动力就会进行社会化配置。在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小农家庭劳动力配置取决于生存压力与货币压力、生存拉力与货币引力的均衡。从门德尔斯、克理特等人的原始工业化理论、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理论、黄宗智的商品化小农理论到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家庭生存问题越来越淡化,货币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生存对劳动力的拉力和约束已经越来越弱,而货币支出对劳动力的压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强。如下图,生存拉力与货币引力在P点相交,在这一点过剩劳动力可以在农村家庭内部投入,也可以通过社会化投入,超过这一点,货币收入的引力大于生存拉力,家庭过剩劳动力就倾向于社会化配置,否则就由家庭内部配置。

  社会化小农的劳动投入:务工劳力投入的边际报酬低市场价格。在社会化小农时期,小农户的劳动投入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农业劳动投入;二是务工或者打工劳动投入。这两种劳动投入都与传统小农、理性小农和黄宗智的商品小农有所差别。

  从农业劳动投入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大约在1990年以前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与生存小农和黄宗智小农比较相近。因为当时外出就业机会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必须在有限的耕地上就业。这时就出现了"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的情形。但是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增多,人数增多,务农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戏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其实这还不完全,大部分从事农业的是年龄比较大的农民,年轻的基本上外出打工,而儿童、青少年基本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劳动投入与生存小农和黄宗智小农有明显的区别,已经明显趋于企业"理性"。农业劳动投入以外出务工最低收入为标准,即当农业劳动投入的边际报酬低于外出务工最低收入时,便会停止劳动投入。但是这个投入与企业化或者资本化的农场相比,可能会低于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农业企业的劳动力价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投入趋于企业"理性",但是没有完全企业"理性化"。趋于企业"理性"是考虑了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没有完全"理性"是家庭劳动力相对过剩长期存在,只要能够增加家庭货币收入,即使边际报酬低于企业化经营农场的报酬,也会在所不惜。

从打工的劳动投入来看,也许有人会问,打工的劳动力投入应该按照城镇劳动供给与需求来确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打工的农民没有完全城市化,还是家庭劳动力的一员,而且可能还是家庭核心成员。因此,既使他们外出打工,也应纳入社会化小农家庭的框架进行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社会化小农的本质是社会化的货币支出压力、货币需求迫使农民的劳动投入或者使用与企业对劳动力的投入使用有所不同。由于货币需要压力大,农民外出打工将会愿意在劳动力价值以下提供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恰亚诺夫的观点相同。"如果在家庭农场核算中尚未达到基本均衡,未被满足的需求依然相当突出,那么经营农场的家庭便有强烈的刺激去扩大其工作量,去寻找劳动力的出路,哪怕是接受低水平的劳动报酬。'出于无奈',农民去干初看起来最不利的工作"。彼·巴·马斯洛夫在其著作《农业问题》中提到类似的问题:地少的农民屈从于消费需求的压力和为了避免强制性失业,在租入土地时不仅支付了地租和全部纯收入,而且还要付出一部分数量可观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更多地是站在一个为失业困扰的工人角度而不是农场主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他们的理念来分析面临货币支出压力的社会化小农的打工劳动力投入行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由于承包土地有限、家庭劳动力绝对过剩和农业生产货币收入低且不稳定,家庭过剩劳动力,特别是家庭货币支出压力大的非过剩劳动力(农业货币收入无法满足家庭货币支出的需要)纷纷外出打工,而且为了货币收入两者都可能会接受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工资待遇。从这个角度看,打工农民的劳动力投入与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是不相同的。为了获取货币收入,在打工边际报酬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时也会继续投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