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时间:2018-03-26 14:54:48 作者:唐任伍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阅读:6497


  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需要,更是由城市偏斜到城乡融合,实现中国社会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是一种新思维,它将唤起乡村精神的回归、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农耕文化的复兴。一句话,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和谐美丽,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但是,要使乡村振兴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取得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需要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入手,按照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内在要求,寻找有效的路径。

  通过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来实现乡村振兴。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和动力源。深化乡村改革,增加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制度性供给,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的活力,提升农村的市场化程度,重点是提高“土地”这一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市场格局,放活经营权,使土地成为农村、农民最活跃、回报丰厚的要素,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有恒产者有恒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的预期,给他们吃了长效定心丸,有效避免了经营者在土地上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增强了他们保护土地资源、增加资本投入的信心。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来实现乡村振兴。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工业革命4.0,大数据、互联网+等广泛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将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将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喷灌技术等注入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同时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各类形式的农业企业,发展农业证券、保险,扶持高科技农业企业到国内外、境内外上市融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减少低效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真正使中国经济发展由数量型迈向质量型,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4]

注入先进文化活化乡村精气神建设现代乡村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山川秀美的乡村注入先进文化才能显现出精气神,没有文化的乡村注定会死气沉沉。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结合时代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的单纯的对乡村文化输血向文化造血转变,使中华文化中的和谐、孝道、五伦等在乡村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寻回乡村文化基因,重构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重新归附到乡村之体上,回归到广大乡民的生活当中。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建设乡村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文化活动室等,活跃乡民的文化生活。“魂”与“根”相对接,乡土的温度得到延续,乡民心中沉寂已久的信仰和价值标准得到复苏,从而提升乡民道德水平、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为乡村持续健康发展和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来实现乡村振兴。衰败的乡村烘托不出繁荣的城市。乡村不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只是一句空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首先要去除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异,摆脱束缚在农民身上的种种枷锁,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上学、就业、就医、养老和保险,城乡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其次是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在乡村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路、网络、通讯、卫生、垃圾处理等现代生活设施,教育、医疗、银行、保险等现代服务设施,实现公共设施“七通一平”,即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讯通、热力通、道路通、煤气通和场地平整,让农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各种现代文明,真正使城乡结成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的钱从哪里来,财政保障是基础、是“指挥棒”,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流向乡村;农村的自我发展是根本,是聚宝盆,是内生动力;激活乡村沉睡的要素和市场是关键,改革创新是激活要素的驱动器;金融倾斜是重点,是乡村振兴的“撬动杆”“吸铁石”;社会资本参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5]乡村振兴了,城市才更有活力。

  通过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必须有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保证。传统的乡村治理是碎片化、能人化、家族化,法治意识淡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远远不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导致治理效率较差。因此,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建立起乡村治理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善治模式。法治化就是要提高村民法治认识水平和法律保护意识,教育农民牢固树立学法、懂法、爱法、护法、用法的思想观念,厚植法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农民法律保护基础。德治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德化人,以德育人。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鼓励乡民建立诸如生态环保、文化建设、道德文明之类的NGO参与到乡村现代治理之中,走乡村善治之路,实现治理有效、乡风文明。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

  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必须实施的一个战略。英国、美国和韩国等国家根据本国的发展情况,先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

  英国以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为目标,重视乡村规划和建设,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英国乡村地区的特色建筑、风土人情能够得以完整保存和延续,得益于该国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乡村居民点规划分类引导,20世纪50年代实施“村镇发展规划”,后又转向“结构规划”。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大城市出现拥挤和蔓延现象,居民开始回归乡村,“逆城市化”的出现对乡村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优美宁静的环境受到了威胁。为此,英国加大对自然景观地区的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乡村保护法,支持公众加入乡村地区建设,建设乡村公园,划定乡村公共通道。2000年,英国出台“英格兰乡村发展计划”,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2007年,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2011年,英国政府设立乡村政策办公室,在发展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拥有较宽松的自主决策权。

  美国十分重视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批准,就不得随意更改。政府对于乡村整体布局要求严格,需要高速公路贯穿其中,并要求整体建设过程中保证乡村“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讯通、热力通、道路通、煤气通和场地平整”的“七通一平”,环境保护也是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美国对乡村规划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制度,明确划分土地使用类别,通常用道路、景观区和绿化带分隔不同功能区,如划分居住区和农田的主干道和高速公路;农业产生区和居住区之间用公共空间走廊和主干道作为缓冲;用道路和景观区隔离商业功能区与居住区。

  韩国自1962年开始实施“经济开发5年计划”,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无数年轻人涌向城市,城乡发展差距随之扩大,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自然环境状况差。20世纪70年代,韩国还有80%的农户住在茅草屋、家里点油灯,生活条件很差。为了改善乡村面貌,韩国倡导了“新村运动”,第一阶段是改造乡村基础设施,第一年按村民的意愿无偿提供近20种环境建设项目费用与物资用于全体村民受益的亟须基础设施建设及村庄整治;第二年制订了“支援优秀乡村”计划,按照基础、自助、自立3个类型有区别性地支援乡村建设。政府还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村经济,鼓励发展畜牧业、特产农业,兴办乡村工厂。第二阶段政府支持发展“新村运动”的各类民间组织,成立“新村庄建设中央会”,提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协调服务等,出台扶持奖励措施,大力发展乡村金融业、流通业,加大调整农业结构,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倡导农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加强乡村民主法制教育、国民伦理道德建设。通过持续的努力,韩国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民收入提高,文化素质也随之提高。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