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7 00:47:09 作者:赵俊臣来源:爱思想阅读:13584
(二)从封闭的村庄体系分析
王小映认为,新农村在制度上仍然维持着一个封闭的村庄体系,对于外来人口是不开放的。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些方面比如说养老、医保等的一体化,要通过经济发展来实现,需要有一个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一体化过程。但是,一些人为设置的体制障碍长期没有突破,实在说不过去。在破除体制障碍方面,存在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思想观念解放不了。比如对于宅基地,许多观念还很陈旧,就是想维持一个纯而又纯的、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主或以农民为主的封闭村庄,这是行不通的。要振兴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现代化,就必须建设开放融合的村庄体系,要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社区融合发展,这样的话有些村庄就可能衰败,就会消失,有些村庄就会振兴。所以,要加大改革力度,增强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在破除体制障碍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突破。
(三)从工作方法论上分析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些学者还从工作方法上分析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陈锡文认为,我们这么多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好的,有地方做事不是给老百姓谋福利而是做给上级看。于是有没有条件我就是自己这么干,我那时候下去调查的时候,到一个村里,有个大婶就跟我说,支部书记讲“新农村建设就是有钱盖房,没钱刷墙”。有钱就盖房子,没钱刷墙,你总得做,做了给谁看?给上头看。这种工作方法要摒弃。
陈文胜具体剖析了长期来抓典型、搞“示范村”的工作方法,指出,过去一些地方只注重搞“示范村”,树立典型样板,结果加剧了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乡村之间在政策上的不公平。这种“背着钱袋去喂养”的做法,也弱化了乡村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导致乡村发展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越来越丧失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城乡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四) 资源要素下不了乡的具体原因
长期来我们对这些问题是早就发现,而且还一直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财政支农资金也确实是年年增加,为什么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还会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为什么没有从城市流向农村?只有找出其中的多种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对此,张占斌、黄锟给出了以下答案:
一是资源要素跨城乡流动仍面临较多障碍。由于我国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短期内城市资源要素“下乡”还无法完全规避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壁垒、文化壁垒、教育壁垒与投资壁垒等。农村土地的各项权能不能完全实现,土地抵押、宅基地转让依然困难重重;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农村教育发展不足,人口逆淘汰和人才短缺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严重约束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二是资源要素跨城乡流动仍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难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高风险的新阶段,同时又面临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加之土地规模集中不足,城市资源要素投资于农村的显性风险较大。此外,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也大大降低了农村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收益。
三是资源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仍具有巨大的惯性力量。我国资源要素长期向城市单向聚集,最终导致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多重城乡剪刀差,农业和农村的弱质性被进一步强化,这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本性原因。资源流动方向的转变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化路径的转型,对于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体而言,其惯性力量不可低估。
三、乡村振兴的历史定位
学界一致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既系统总结了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党的“三农”工作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又根据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形势,(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多数人的观点是,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张晓山、宋洪远、李周、郭晓鸣等分别发表文章认为,从2005年中央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十九大已经实施12年了。提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张晓山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如果我们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就会发现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乡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强调治理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
宋洪远认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个时期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转型,是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提升。这次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更是对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提升,提出了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明确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和内涵,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乡村振兴的方向和要求。
李周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同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战略把实际上的生活环境治理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把实际上的村庄土地治理拓展到村域土地治理,把实际上的局部推进拓展到全域推进,包含的内容更为充实,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到福祉建设,五方面的逻辑递进关系也更加清晰了。
郭晓鸣、张克俊、虞洪、高杰、苏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乡村振兴比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宽裕宽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和层次均更高。乡村振兴就是要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社区,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王春光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的内容跟新农村建设有许多不同,可以说是后者的进一步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确实获得了许多实惠。从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在农村减税、免税费,同时增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虽然总量上依然比不上城市的投入,但是增幅在逐年增加。农村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农民务农不需要缴纳税费,而且还能获得各种补贴,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未曾有过的,许多老农民觉得共产党政策真是好。但是,就是这样好的情况,农村依然吸引不了年轻人留下来建设和发展。这里的问题肯定很多,除了农村机会少、务农辛苦等原因外,当前许多农村现状的改善跟不上农民的需要和期望也是重要原因。在许多所谓的建设中,农民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经常是被逼着参加,在这种状况下农村的改善并不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杜志雄认为,乡村振兴战略集成了总书记的三农思想,集成了以往成功、正在实施的“三农政策和做法”,是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提出的三农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抓手,不是“重打锣鼓重开台”。乡村振兴战略更是以往成功的三农发展政策和做法的创新和深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三农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的再提升;三农工作原则的再坚持;三农发展道路的再探索;三农发展领域和内容的再拓展;发展策略及实施路径再强调;三农发展动能的再转化。
第二种观点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战略。
陆福兴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而不是“三农”问题的新提法。以往的新农村建设都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优先发展下发展,国家从来只把乡村作为工业和城市的附属品和基础,乡村发展是在工业和城市的带动下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说国家在资源上、财政上、政策上要优先满足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一切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为先,国家公共资源和公共政策要优先满足和支持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但是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要树立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大农业观,乡村振兴主要是农村和农民的振兴,农业在我国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做得相当不错,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稳定,二是转型。因此,国家一些“三农”政策不能再沿袭过去以农业为重点的传统,而应该重点放在关注乡村的发展上,包括当前“三农”的管理机构也要改革,如我们现在的农业委实际上就是管农业产业的,其他的功能很弱小,应该改为乡村委,承担起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