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09 23:02:50 作者:朱启臻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年阅读:10195
摘要: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本文从产业与农民关系、产业与乡村关系的视角审视产业兴旺的内在构成、内容和特点。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产业特征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产业兴旺既要满足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要满足农民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产业兴旺只有限定在乡村范围内且以农民为主体才具有实际意义,产业兴旺只有建立在乡村整体价值基础上并与乡村价值体系相结合才具有可能性。任何排斥农民的农业、排斥乡村的产业,都与产业兴旺相悖。
一 产业兴旺的含义
关于产业兴旺,人们已有多种解释。但大多是从经济和市场价值角度来理解,把产业兴旺等同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们认为,对农业而言,应该分为两类农业,一类是保证国家农业安全的农业,作为国家公共产品来体现,主要是由国家调控和支持的农业,以保证国家农业安全为目的。如谷物类农业生产和供应就属于国家投入和保障的农业。这类农业可以与乡村发生关系,也可以不与乡村发生关系,如国营农场、农业产业园区等规模化农业。另一类农业是与乡村发生密切关系的农业,除了为国家农业安全作出贡献外,首先要立足于满足农民自身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整体进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不应理解为追求乡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提升(李国祥,2018)。因此,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兴旺具有不同的含义。产业兴旺是乡村多元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一种状态。具体来说,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第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所谓兴旺是与衰败相对应的观念,具有繁荣、昌盛、发达的含义,特别是指事物具有活力和生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谈到乡村产业兴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乡村春节期间贴出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楹贴。乡村的产业兴旺是指乡村生产充满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乡村各类生产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一家独大不是兴旺,增产不增收也谈不上兴旺。外出打工挣钱再多也不能称其为乡村产业兴旺。单一生产我们一般不用兴旺来形容,因为兴旺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是通过多种产业的此消彼长或竞相发展来体现和表达。产业兴旺的前提是生产的多样性,乡村产业的多样性源于农民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农民不仅要吃五谷杂粮,还需要蔬菜和肉蛋奶等,去货币化的自给自足消费方式,造就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恰恰是这种被认为落后的生产形式,成为维系乡村繁荣的重要条件。首先,生产的多样性有助于乡村资源的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见缝插针、精耕细作等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的。其次,多样性有助于满足低碳生活的需求。多样化的乡村产业构成减少了村民对市场的依赖,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免去了长途运输和贮存、保鲜等过程的能源消耗。再次,是实现有机循环的重要条件。特别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内容。最后,有助于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片面理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结果导致产业单一,生产者过分依赖市场,当市场遇到问题后,农民损失惨重,增产不增收成为常态。而多样化产业构成,可以减轻自然风险,分散市场风险,农民称之为“东方不亮西方亮”。多样化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比单一化的产业构成更符合乡村的特点和农民需要。
在这种意义上说,产业兴旺是农民视角的和乡村视角的产业。产业兴旺所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处理满足市场需要和自身需要的关系。
第二,产业内容的综合性。产业兴旺不仅要求产业内容的多样性,还要求具有综合性。这里的综合性不是指技术的综合,而是指每一个产业要素都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表现为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综合功能。比如种植业,同时也体现与养殖业的密切关系,不仅要为养殖业提供饲料,也为禽畜的排泄物提供消化空间,实现种养业的有机循环。再如,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这一传统功能外,还具有生态价值、还可提供景观和休闲环境,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诸如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形态。乡村产业的综合性还指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农业收获物的粮食用来食用,加工粮食的渣、皮、糠以及作物秸秆可以用作饲料、燃料,还可以作为手工艺品的原料,发展乡村手工业。乡村产业的综合性不仅实现了废物的利用,也延伸了产业链条。
在产业兴旺语境下,农业不是单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它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不仅活态传承着有机循环文化,还承载着一系列农业制度文化和丰富的乡土知识,体现着农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很多宝贵的乡土知识甚至成为现代科技新发现的重要源泉。同样,乡村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纯文化,它广泛地渗透于生产与生活中,与生产结合成为乡村产业的组成部分,如农产品品牌的建设离不开文化要素,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生活的结合形成乡村特定的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诸方面,也是地方民俗、习俗的重要内容。乡村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又可以成为现代乡村产业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理解乡村产业振兴时,切忌单纯片面的农产品观念,认为没有所谓的现代农业条件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兴旺是对产业兴旺的误解,也是对现代农业的误解。
第三,产业要素的整体性。整体性强调的是乡村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产业要素不是分离的、独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协同性和非线性关系。这些要素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环境、生态、土地、水资源、物种、村落、民宅、劳动力、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民间信仰与习俗等,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成了乡村特定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过去的乡村发展过程由于忽视乡村整体性存在,发展农业和建设乡村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碰到过挫折。如把本来不可分割的农民、农业、农村人为割裂开来,重视农业的同时伤害农民利益,致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当我们重视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时,忽视了农民与农业的关系,忽视了农民的多种需要,以至于未来谁种地成为农业潜在的威胁;人们机械地理解了农业的专业化,人为割裂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致使循环农业难以为继,还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单纯的重视粮食生产,致使手工业失落;过分强调商品化生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受到限制。诸如此类,多在于人为割裂乡村整体性,乡村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维护乡村产业要素整体性,首先不要用线性思维方式制定乡村产业规划,而是要树立立体产业思维模式。把乡村的所有产业要素都纳入其中,彼此渗透、叠加,继而产生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农户的多种经营对时间的利用以及空间的利用远远优于其他生产形式。其次,不能用封闭的思维方式设计乡村产业。封闭性和闭合性是传统乡村产业特征之一,优点在于环境以及内在循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缺点在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难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对生产的需求。因此,要在保持乡村生产整体性和闭合性优点的基础上,引进外部能量,为乡村体系注入活力。
二 乡村产业兴旺的构成
如何才能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以往乡村产业发展实践尝试过诸如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农业等措施,但都没有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的普遍有效措施。乡村产业振兴要发挥乡村产业要素的整体优势,必须研究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乡村除了种植业、养殖业、还有乡村手工业、乡村服务业和乡村文化产业等,共同构成产业兴旺的基础。就农业而言,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讨论。一是产业链延伸,二是产业融合,三是产业功能的扩展。
第一,产业链延伸。所谓农业产业链延伸是指农业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向产前延伸,包括农资的生产与经营环节。向产后延伸则涵盖贮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观点,农产品价格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产业链太短(翟慧卿、吕萍,2010),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实际上,农业产业链延伸并不必然增加农民收入,更多的情景是减少中间环节增收更有效,如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到餐桌,当地销售,减少长途运输,更符合农产品消费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链延伸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可以产生多个分支,如糯稻生产,可以把糯稻加工成糯米,糯米再或做成米酒或其他糯米制品,再进入市场销售,这是一个链条。同时还可以衍生出稻田景观、草编手工艺品、秸秆制作饲料发展养殖业等多种分支,形成类似“树状”的产业链结构。还可衍生出为产业链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