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吴重庆 张慧鹏:小农与乡村振兴

时间:2019-02-27 00:44:15 作者:吴重庆 张慧鹏来源:爱思想阅读:13038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 现在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 生产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家庭的消费需求, 而主要是为了追求货币收入。这些小农户已经不同于恰亚诺夫所描述的追求劳动辛苦程度与消费满足程度相均衡的小农户[19], 也不同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所描述的追求基本生存的小农户[20], 而是发展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所说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21]。

  (二) 农业的现代转型:分工深化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发展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其名著《改造传统农业》中, 把传统农业定义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21]4。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现代农业大大减少了对土地和劳动力的依赖, 却严重依赖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农业机械、科技等各种资本品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也表现为资本化程度持续快速提高, 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以资本密集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增的产出弥补劳动密集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的“内卷化”, 由此实现中国农业的“去过密化”, 实现农户收入的持续增长和乡村发展, 黄宗智先生称之为“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22]。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还体现在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化程度不同。传统农业由于生产要素简单, 产业链条很短, 单个农民家庭就可以掌握全部生产资料, 独立自主地完成从种到收的整个生产过程, 不需要很复杂的分工协作;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用于农民家庭直接消费, 不太依赖市场体系去销售。现代农业所依赖的生产要素多种多样, 并不是单个农民家庭可以完全掌握的, 生产制造这些生产要素的企业数量众多。现代农业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满足农民家庭直接消费需要, 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商品化生产, 这就使得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变得非常重要, 从事这些环节工作的企业和个人也逐渐构成一个专门的产业。总之, 现代农业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种植和养殖环节, 而是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 形成了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种养殖生产、农产品加工制造、农产品运销以及餐饮等环节在内的产业链, 构成一个涉农产业体系。正如亨利·伯恩斯坦[23]所指出的, 在工业资本主义到来之前, 农耕在社会和空间的范围上都是有限的, 它存在于相对简单的社会分工之中, 相对自给自足, 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分工的专门化, 曾经非常普遍的农耕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结合被逐渐破坏了, 在现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 农业被整合进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部门。

  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 产前和产后环节所占的比重甚至要远远超过种植和养殖的产中环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传统农业国民总产出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左右, 但涉农产业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总产出中却平均稳定在8%~10%左右[24]。姜长云[25]最新的研究显示:2014年, 美国农业 (包括农、林、渔、猎业) 本身的增加值2154.16亿美元, 但与农业关联的食品、饮料和烟草产品制造业, 食品和饮料商店零售业, 餐饮服务业等产业增加值合计7415.24亿美元, 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3.44倍;同年, 农业就业人数为40.97万人, 与农业关联产业就业人数相当于农业就业人数的14倍。

  中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了。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 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 并非盲目追求“一大二公”,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农业集体化对农业生产流程的再造, 促进了农业的迂回生产, 提高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在农业集体化时期, 人民公社设有种子站、土肥站、拖拉机站、粮站、科技推广站、兽医站, 以及水利、电力、农机、良种、植物保护等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 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 覆盖从种到收的全部环节。供销社系统则负责农业生产资料的购、运、储、售等服务。通过大范围的分工协作, 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水平, 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持续快速提高。市场机制推动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效率最主要的方式。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 分工逐步深化, 产业链条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被分化出来, 成为专业服务领域。以粮食生产为例, 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产品收购, 都有专门的市场主体来提供, 不需要农户亲力亲为。《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 小麦、水稻、玉米三种农产品平均每亩用工量从1979年的33.3个工作日持续下降到2014年的5.87个工作日;与此同时, 机械租赁费占全部物质和服务费用的比重从1978年的3.(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45%提高到2012年的29.57%。在一些地方, 已经出现了较为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户把土地托管给社会化经营主体, 由后者负责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种植, 也同样形成了一条很长的产业链, 农户负责种植环节, 而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供应, 以及产品的收购、运输、加工、销售, 都由专业的经营主体负责。

  总之, 现代农业并非传统农耕, 而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分工体系, 其生产经营范围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边界。小农家庭经营的组织形式并没有消失, 而是被整合进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 成为专业的商品生产者。现代小农户犹如在“代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打工者, 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打农”[15]。

  四、小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结构性困境

  现实生活中小农户的坚韧性, 让很多人对之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黄宗智[22]援引恰亚诺夫的理论, 认为农民家庭经营不同于资本主义农场, 小农户完全可以抵抗大资本, 在生产领域保持独立自主性, 而不是沦为无产化的雇佣工人。董正华[26]认为, 小农经济并非一种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 而是代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 小农基础上也同样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认为, 上述对小农处境的看法未免过于乐观。小农户的长期存在固然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状态与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让小农户陷入困境, 从而失去主体性。

  (一)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如上所述, 现代小农户已经不是追求自产自销、自给自足, 而是成为面向市场的专业化商品生产者。

  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推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由国家计划统一调配, 农产品的销售也通过统购统销系统进行, 生产队只需负责管理好生产就行。统购统销制度的优势在于产销之间可以很好地对接, 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弊端在于灵活性不足, 并且过低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让农民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然而这也使得产供销对接的链条断裂, 个体小农户不得不直接面对市场。农户数量众多, 户均经营面积很小, 且组织化程度很低, 导致小农户在种植、管理、信息获取、营销、物流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 农产品滞销时常发生, 农民经常是增产不增收。其实农民十分关心市场, 具有高度的市场意识。然而, 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根本无法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小农户只能根据身边的情况和前一两年的行情揣测未来的市场走向。数量众多的农户基于个体有限理性作出的选择, 导致的结果可能是集体的非理性。

  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体系, 也增加了产销供需平衡的难度。经济史学家的研究表明,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 小农户从来没有完全脱离市场交换体系。然而, 传统的小农户进入市场只是调剂余缺、互通有无, 并非像今天的农民这样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高度依赖市场。并且传统社会农民所进入的市场主要是以镇为中心的集贸市场, 农产品运输的距离有限, 地理区域相对封闭, 所以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 而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传统社会无法比拟的。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加入WTO之后, 中国农业进一步对接全球市场体系。因此, 今天的小农户所面对的是一个规模超级庞大、结构超级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而市场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 意味着波动和风险越大, 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就越突出。我们在广东省连州市调研的过程中, 当地农民向我们反映, 长期以来连州的蔬菜销售主要仰仗台风———台风过境, 广东沿海地区的蔬菜生产受到破坏, 而连州位于粤北山区, 可以避免台风影响, 连州的蔬菜就可以趁机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卖个好价钱。可近年来, 由于物流运输体系的改善, 全国各地的蔬菜都可以快捷地运到珠三角, 大批量运输所产生的运费, 平摊到每公斤蔬菜上并不高, 因此, 即便广东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台风影响, 山东、河北等地的农产品仍然可以迅速、大批量地运输过来, 填补市场需求, 连州本地蔬菜的产能过剩问题就难以化解。由此可见,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统一的市场规模越大, 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就越严重。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