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05 07:51:49 作者:王春光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阅读:10135
我们在西部某县就感知到以上所说的变化——回到家乡小城镇定居,或者在村里定居在城镇打工经商。我们调查的一个乡距离该县县城比较偏远,那里的中青年以前都到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打工经商,但是在最近10年中,陆续有人从沿海回到了家乡的县城,在那里做水果生意。随着该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来,对水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个乡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到县城,做起了水果生意。于是,这个乡的人几乎垄断了县城大部分水果生意,还成立了同乡会,一方面用来调解老乡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常为自己乡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其他帮助。由于该乡适宜多种水果种植,因此,这些在县城经商的人也喜欢销售自己家乡的水果,甚至有部分人回到家乡流转山地,种植水果,自种自销。从2013年开始,国家在当地开展精准扶贫,那些回到县城定居的外出者纷纷加入精准扶贫实践。当地政府推进的一个扶贫项目是解决建档立卡户的危房问题,但是许多非建档立卡户的房子也并不都是非危房,所以,政府仅仅考虑为建档立卡户维修改造危房,其他村民就不高兴,于是政府放宽了政策,让非建档立卡户也享受维修改造。那些在县城定居和做水果生意的外出村民纷纷回到村里,申请对他们的老房子进行改造和维修。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要求,不仅仅是觉得老房子也是财产,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有一些时间要回到村里居住。特别是那些还在村里种植水果的人,更愿意修理好老房子,便于生活居住。我们看到,该乡的老房子基本上都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安装了水电设备、宽带网、淋浴设施,有的还建了化粪池,改造了厕所。
与上述案例相似的情况在较多农村人口外出的地区具有普遍性,即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选择了回到家乡的城镇,过着城乡两栖的生活。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另一个“1亿人”城镇化就是就地城镇化,回到家乡的城镇定居就业就属于这个范畴的城镇化。但是这些人又不是完全脱离乡村,而是与乡村的连接更紧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就是城乡两栖者,而不仅仅是城镇的居民。这一现象生动再现了费孝通教授上世纪80年代对小城镇的描述:“小城镇是城市的尾巴和乡村的头”,城乡两栖者正是这个“尾巴”和“头”的连接者。
三、新的城乡社会形态与乡村振兴
在人口流动中,有一种循环式移民或流动(circular migration)或非永久性迁移的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也就是说他们经常在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来回就业和生活,没有在迁入地做永久居住的打算。上文中笔者提出的城乡两栖者似乎属于这种循环式迁移者,但实际上又与循环式迁移者有不同。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城乡两栖者把迁入地和迁出地都作为自己永久的居住地,这里的前提是两地的距离不远,都在他们日常活动的便捷触及范围内。城乡两栖者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迁——城乡关系不再是传统的非城即村或者非村即城的二元关系,而是趋于混合、交融和超越的关系。用当前最时尚的话说,出现城乡融合现象,这就是新的城乡社会形态。
从城乡二元分割到乡城流动,再到现在回流和城乡两栖,似乎走了一个轮回。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经历了40多年发展基础上的一种螺旋式的高层次的轮回。学界都在讨论乡村空心化、空壳化的问题,认为乡村出现了衰败迹象。但是,计划时代农村人浮于事、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普遍贫困等状态也并不是发达、兴旺。人口外出对乡村造成了许多问题,但是乡村并没有因此停止发展脚步。目前的问题是乡村发展跟不上城市,越来越被城市甩到后面,因此,乡村确实需要新的发展动力。中央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正是顺乎整个城乡关系变迁轨迹的决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农村的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还是留不住人,特别是留不住年轻人,原因不在于农村发展停滞,而在于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仅是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整体条件、环境和资源、机会)还在不断拉大。如果没有年轻人,那么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在现行条件下,农村又不可能短期内很快吸引大量劳动力参与乡村振兴。为此,中央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两个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这两个融合正好与城乡两栖者现象不谋而合。这里提出的融合有两层涵义:一是与过去的城乡分割不同,乡村振兴不仅仅使得乡村得到发展,还体现在城乡融合上,也就是说,城乡融合本身就属于乡村振兴本意范畴,是后者的内在要求和涵义;二是,乡村振兴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来推进,仅仅靠乡村内部和第一产业是实施不了乡村振兴的,所以,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城乡两栖者正体现了城乡融合规律的要求。乡村振兴需要有人到乡村去,主要需要一部分农村流动人口返回乡村。这部分人不应只是上年纪的,更应该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同时,虽然国家对城市化政策进行了实质性调整,但是绝大多数农村流动人口依然难以实现市民化,融入到城市社会,因此,回到老家就近城镇化则成了必选之项。城乡两栖者具备了城乡融合之特质:从经济、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文化观念上兼具城乡之要素。他们既可以保留着农村的土地、房产,甚至还可以盘活这些资源,又可以在城镇从事非农劳动,通过打通和融合一二三产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在生活方式上他们既享受着城镇的繁华和现代,又可以体验乡土芬芳和传统安宁。在城乡之间来回,他们既可拓展社交圈,又不会丢失乡邻亲情;在文化观念上他们也能兼顾和融合现代和传统。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选择了这条城镇化之路,成为城乡两栖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能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人口短缺问题,可以解决城乡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缺乏契合点的问题。所以,国家在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应该把“城乡两栖者”作为政策重点对象来考虑,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两栖”的功能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条件,而不应把他们仅仅视为城镇化人口来对待。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层的新动向[J].王春光,赵玉峰,王玉琪.社会学研究.2018(01)
[2]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薛艳.人口与经济.2016(03)
[3]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建构与实证分析[J].悦中山,李树茁,费尔德曼.当代经济科学.2012(01)
[4]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任远,乔楠.人口研究.2010(02)
[5]对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条件与机制的思考[J].梁鸿,叶华.人口与发展.2009(01)
[6]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张文宏,雷开春.社会学研究.2008(05)
[7]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王春光.社会学研究.2006(05)
[8]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J].赵延东,王奋宇.中国人口科学.2002(04)
[9]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王春光.社会学研究.2001(03)
[10]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J].王春光,JeanPhilippeBEJA.中国社会科学.1999(06)
[11]初中阶段流动儿童辍学问题研究[D].王丽萍.中央民族大学2008
[12]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人民出版社,刘传江等,2008
[13]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2006
[14]中国农民流动观察[M].山西经济出版社,崔传义著,2004
[15]费孝通文集[M].群言出版社,费孝通著,1999
[16]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M].浙江人民出版社,王春光著,1995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