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唐代兴: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强健新生的生态文明道路

时间:2010-10-08 09:37:45 作者:唐代兴来源:爱思想阅读:13677


  概括地讲,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内在自我协调生存的文明形态,亦是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内在精神,是生态理性精神,它具体展开为四个方面:一是原始关联精神,它强调人、事物、生命、地球、宇宙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血缘化的原始关联性,这种血缘化的原始关联性构成了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自然基石。二是有机生成论精神,它揭示人、事物、生命、地球、宇宙以及社会等等之间,均拥有一种生命化的生成关系,这一生成关系构成了生态文明的自身依据。三是自创生精神,它展示了世界由生命本身所创造,生命创造世界或者说世界创造自我,这种创造观背后的基本精神是自创生精神,它构成了生态文明的内动力。四是存在和谐论,它揭示了生命与世界、生命与生命、个体生命与整体世界之间的原初存在关系是融通和谐的,这种融通和谐是遵循事物的本性、自然的本性、生命的本性、人的本性而生成。因而,存在和谐论构成了生态文明的自身目的。

  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克服和超越。因为以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为标志的工业文明,首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全面破坏,并事实上导致了整个世界生态关系链条的断裂;其次违背自然本性,强行赋予有限地球以无限性,并由此形成一种无限度论的征服哲学和掠夺性生存方式;其三蹂躏生命本性,首先把人与自然进行二元分离,然后否定自然的生命性,并确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向幸福之路”(洛克) ,最后武断地把自然世界及其所有生命形态规定为只具有为人类所任意驱使和运用的使用价值,生态文明就是基于此而修复生态环境和生态链条,使之恢复其原生态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恢复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命的平等权利,构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关系。

  生态文明抛弃工业文明的工具主义自然观、生命观,重新恢复生命本性,重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在互存的存在论基石和共生互生的生存论平台,其最终要落实在对环境的重塑上,或者说,重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四者共在互存的存在论基石和共生互生的生存论平台,必须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来实现。

  在生态文明蓝图中,生态环境即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总称。自然生态环境是以生命为中心,它敞开为三个维度,即生命与物种、生命与地球、生命与宇宙之间的生态环境,此三者由具体到抽象,生成为自然生态环境整体,并事实地构成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基石、土壤;社会生态环境是以人为中心,它也敞开为三个维度,即人与社会组织(比如企业、政府)、人与他人、人与内在自我之间的生态环境。

从整体上把握了生态环境的构成,再来看“生态环境”所蕴含的核心问题,(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恰恰是“生态”。生态即是指人与自然、生命、社会之间所形成的存在关系的生变与协调状态,它现实地构成了一切存在物和所有生命得以生存敞开的生态环境。这种生变与协调状态,也可能是朝着消极的、非活力方向敞开,也可能朝着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方向敞开。环境的前一种敞开状态,就是死境;环境的后一种敞开状态就是生境。因而,生态环境有生境与死境之分。工业文明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它把原本就生境化的生态环境变成了死境;生态文明所努力追求的,就是通过低碳化生存和防治灾疫的双重方式,将已经濒临于死境的生态环境重新恢复过来,使之成为生境化的生态环境。所以,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生境,创建生态文明的实质性使命,就是重建生境化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的构成标志 由于生态文明的本质是生境,所以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的实质(或者说总体)指标,不是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经济发展,不是生活富裕,而是生态环境的生境化。探索生境化的生态环境道路,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其实践的宏观指标有三:一是自然生态环境生境化;二是社会生态环境生境化;三是协调此二者的气候生境化。

  承载力---自然生态环境的生境化指标:衡量自然生态环境生境化的具体指标,即是地球承载力。地球承载力主要呈示为两方面,一是地球结构能力,二是地球表面能力。

  地球结构是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总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就构成地球区域,因而,地球结构能力最终具体呈示为地球的区域性地质结构能力。区域性地质结构能力具体表述为区域性地质结构容量,即此一区域性地质结构本身决定了它具有多大的承载容量,并事实上能够实际地承载多大容量的内容或重量。在这一承载容量范围内,此一区域内的地壳、地体、山体,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才有安全性。如果此一区域一旦超过了它本身的地质结构承载能力,实际上承受了超越其范围的承载容量,那么,此一区域的地壳、地体、山体,就丧失了自稳定性,处于无安全状态,由此,山体崩滑,地震、海啸、地裂、地沉等地质灾害现象就会频繁发生。

  在工业文明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之所以不断推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死境化进程,就在于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始终在无序地和无限度地开采地下资源,比如各种地下矿产、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和抽取,使地球的区域性地质结构发生畸变,最终必然导致如上各种凶猛的地质灾害频频爆发。因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生境化,必须首先考量地球结构的承载力,有序地、有限度地开发或中止地下矿产、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开采和抽取,重新恢复地球结构的承载力。

  地球表面能力是指地球表面承载能力。地球表面主要指山脉、江河、草原、森林、湿地、荒野、耕地,这些地球表面因素都具有自身的承载限度,因而,也都具有自身的最大容量范围,一旦逾越了这个限度,一旦突破了这种容量的极限,它同样会因此而丧失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如,草原一旦因为无度放牧突破它本身的容量范围,它就会迅速退化,沦为沙漠化;再比如,江河一旦因为水电工程而被迫承受超越自身承载力,它不仅会失序,比如断流,河床上升,污染严重等等,而且也会因此而改变区域性地质结构,诱发地震等地质灾难的爆发。

  在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造成地球表面承载力下降或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力全面征服、掠夺、蹂躏自然,导致地球表面的山脉、江河、草原、森林、湿地和荒野等自身承载力的全面下降或不断丧失;二是以无度圈地运动为先导的无序城市化扩张运动,导致了城市承载能力和农村承载能力的急剧下降或丧失。比如,城市超容量,成为巨大无形的污染源,通过空气、通过江河流水、通过雨水、通过气候等等而流向农村,使农村成为污染的集散地,疾病传播的集散地。基于此两个方面,重建生境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全面考量地球表面结构,恢复地球表面承载力。

  在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造成地球表面承载力下降和丧失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无序增长:“维持生命的物质,如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污染。人口数量在以指数形式增长。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而直到1804年世界人口才首次达到10亿,可最近增加的10亿只用了12年时间。人口增长率在某种意义上是降低了,估计下一个10亿会花15年时间。随之而来的是自然资源持续的衰退和损耗。在世界范畴内,将困扰后代的有毒废弃物会继续累积。世界荒野区在被开发,森林被砍伐,湿地在干涸,山林被烧毁,草地被过度放牧,它们就要消失殆尽。随着臭氧层的破坏和潜在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人类行为正威胁着大气和星球本身的季节。” 因而,要从根本上恢复地球表面承载力,必须有效解决地球上的人口压力。

  自净力----社会生态环境的生境化指标: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生态治理,恢复生境。为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整体上建立起两个相互协调的共生体系,这即是地球承载力体系和社会自净力体系。构建前一个体系,是理性地引导人类重新认识地球,重新调整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存在关系,使自己的活动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内展开,这是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生境化的根本战略。构建后一个体系,是理性的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国家社会,重新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关系,使自己的活动在社会自净能力范围内展开,这是实现社会生态环境生境化的根本战略。

  客观地看,社会自净力实质上是指社会对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在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污染早已超过了自然世界自净化范围,因而需要社会自净化。社会对污染的自净化,是指社会按照卫生、健康的要求而对人类自己制造的污染予以有序的净化,使之达到无害的程度。社会自净力就是指这样一种人类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