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探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江苏打造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版”

时间:2021-11-30 22:00:00 来源:人民资讯阅读:6988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日前,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全国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22家单位获评优秀,其中江苏4家单位上榜,分别是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全国居首。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如何保持前瞻性、前沿性,实现与高校的“共荣共生”?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江苏各大学科技园正在探索“学科+成果+产业”的创新模式,打造大学科技园“升级版”。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滕文臣是东南大学EMBA2019届毕业生,2019年入学攻读东南大学工程博士,同时,他也是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江苏澳格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谈及公司“孵化”历程,他表示,在创业的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东大科技园,希望通过园区对接东大的优势学科资源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当时,他敏锐地嗅到“一次性关节镜产品稀缺”的商机,就迅速寻求东大科技园的协助。

“园区整合学校、政府资源,组织我们与东南大学生物与医药工程学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开展学术研讨、产学研合作等活动,帮助我们确定了技术路线。”滕文臣说,经过多方协作攻关,目前公司已拥有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全系列产品线、配送平台和服务团队,营收持续保持每年40%-50%的高速增长,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南京市瞪羚企业”等荣誉资质。

孵化创业企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任务。滕文臣和他的“澳格姆”,是众多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冉冉升起的创业新星和创新企业的缩影。据了解,目前我省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近百万平方米,拥有在孵企业超1600家,累计毕业企业1843家,当年实现总收入达67.3亿元,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地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共荣共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获评优秀的园区,无不是深度融入了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并将学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进行了紧密结合。

“东大科技园全面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立足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打造特色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体系;与优势学科所在的院系共建微型科创空间;面向优势学科,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双创实训平台;举办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和大赛,营造浓厚双创氛围。”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贾方说。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有不少挂牌的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茅台、五粮液、光明乳业等龙头企业的标识比比皆是。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殷宝良告诉记者,这些企业与学校陈坚院士、陈卫院士等教授团队共建了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在大学周边形成了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研发总部集聚区,引导龙头企业投入2.68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了60余项高价值科研成果在行业内应用,形成了排镉功能的酸奶、益生菌固体饮料、植物蛋白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备等一系列大健康或消费升级的创新产品。

“我们凭借江南大学的一流学科优势,引入国内外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与教授团队合作共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研发课题,企业投入科研经费,教授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龙头企业大规模生产,形成了科研成果成熟化、产业化的闭环通路。”殷宝良说,协创中心模式推动了高校创新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最大化整合,有效避开了成果转化瓶颈-中试环节,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率,切实提升了高校应用性科研成果研发的比例,同时反哺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融入产业一线

省地联动、校地合作、多方参与、共建共管……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大学科技园办园模式,强化上下联动多方协同,为高校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广泛融入产业、企业一线提供快捷通道。

“我们先后联合多个头部企业共同成立研发中心,教授与研究生直接按企业所需‘打工’,让技术成果更快接轨并产业化。”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周治介绍,自2009年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来,园区扎根南京、辐射江苏、深植双创,以与南京市科技局、鼓楼区政府合作共建的南京科技广场为纽带,集成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孵化器为核心、以“众创—孵化—加速—产业”为逻辑轴线的集群式创新服务生态链,构建地方政府、地方工科高校、科技型企业互动共赢的特色“三螺旋”体系,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此外,园区与江北新区共建的科技产业园、膜科技产业园也已成为二次开发和成果熟化转化的重要基地。

“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的运作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较早探索市场化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目前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全部成为独立企业法人运行主体,基本形成市场化导向的大学科技园运作机制,建设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园区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体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大学科技园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王森介绍,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园区与地方政府深度融合,提升了地方资源的集聚、整合、带动能力,推动了低碳绿色经济转型下的智慧矿山、能源洁净高效利用、生态修复、应急管理等细分领域的产业发展,集聚了低碳能源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为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连军是中国矿业大学2008届研究生校友,作为在矿大科技园落地孵化的徐州博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对园区积聚、链接科技资源的能力深有体会:“我们公司是专业从事矿井瓦斯灾害治理的高新技术企业,瓦斯解吸抽采设备属于典型的‘小众’领域,销售渠道较为狭窄,我向园区反馈后,科技园立刻帮我们链接了平顶山天安煤业、山西潞安集团余吾煤业等资源,成功合作开发‘高瓦斯煤层变频脉冲水力致裂复杂裂隙网络形成技术与应用’项目并实现了产业化。”

瞄准未来产业,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前瞻性、前沿性毋庸置疑。链接高校科技资源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它们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记者了解到,多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均瞄准了“未来产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我省也提出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江苏具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希望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未来产业科技园。”东大科技园总经理贾方认为,应着眼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探索“学科+成果+产业”的创新模式,打造大学科技园“升级版”。

东南大学是12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贾方表示,东大科技园是链接学校与企业、地方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将依托学校未来技术学院学科优势及国际创新港、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瞄准尖端技术和关键产业,发挥学校源头创新作用,集聚学校、政府、校友和社会优质资源,建设服务学校、辐射区域、集成科学研究到产业孵化培育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为未来产业提供专业化成果转化和孵化服务,引领5G/6G通信、智能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应重点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问题。”南工大科技园总经理周治表示,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链,特别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将科技园的资源向创新链前端延伸,不断引导高校优质的智力资源通过园区载体专业化孵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大学科技园要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融入国家战略,培育未来产业。”江南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殷宝良认为,要充分发挥依托高校在原创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畅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操作路径和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硬科技企业,建设未来产业集群,助力我国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构筑未来竞争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2    1 2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