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02 21:38:07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5851
工作人员24小时为司机乘客进行体温检测。 张瑶 摄
(抗击新型肺炎)以抗“疫”为“切口”,聚力完善中国之治
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记者 张蔚然)中国正举全国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场战“疫”不仅事关疫情防控本身,也是一次对全社会组织、动员和行动能力的“体检”,考验包括突发性非常态社会应急治理能力在内的国家治理能力。
70年来,新中国一直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2003年的SARS疫情加速了公共应急治理体制改革。以此次抗“疫”为切口,无论是积累的经验还是被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都将促使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朝着能够更具前瞻性、更协调、更高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方向努力。
首先,“优化”应成为一大“聚力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提出,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疫情的发生让优化这一体制的紧迫性大大增强。鉴于重大传染病情势发展变化非常快,相关决策窗口期极短,更好运用大数据等优势加强前瞻性、科学化决策,更好协同发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等各部门的合力,将在有助减少内部沟通协调成本的同时,推动对相关部门对更灵敏应对问题,更有序部署紧急事项,继而使政策方案得到更及时、有力、有效的落实。
比如,针对疫情所在区域面临的物资供需矛盾,要着力加强相关资源的科学储备和统筹调配;再如,虽然连日来有关农村抗“疫”的各种“硬核”广播和横幅在社交网络刷屏,但农村医疗条件较差、资源相对短缺仍是事实,补上“城乡差距”这一关键短板,将有助于更好防范疫情蔓延。
其次,“透明”应成为一大“聚力点”。无论各级政府还是社会组织,提升信息、决策和行为的透明度,本身就有助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人们注意到,疫情爆发后,全国慈善捐赠总额已逾百亿人民币,众多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不眠不休处理善款善物,共克时艰的意志显露无遗。然而个别地方、个别组织却暴露出公信力不足、信息披露不充分、运行机制待完善等问题,在仓促应对外界质疑的同时,引发舆情次生灾害。应以此次疫情应对为契机,在反思不足的基础上加强透明度建设,以更谦虚心态接受公众监督,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再次,“理性”应成为一大“聚力点”。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封城等防控措施的推进,部分人群变得既焦虑又恐惧。一方面容易信谣传谣,“用56℃的热水洗澡能对抗病毒”“散步会感染新冠肺炎”等各类传言频繁吸引公众注意力,却又都被证伪;另一方面,短时间内一部分外地人对武汉人产生排斥心态,甚至不乏侮辱、谩骂之举。须知,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仅是应对疫情的“良药”,也是推动实现良好社会治理格局的前提。让理性占据上风,避免负面情绪的传染与交互叠加,将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免疫力,在危机面前展现更强的韧性,为各项措施见效创造更大空间。
疫情是危机,亦是潜在契机。人们相信,随着疫情防控的推进,立足中国国情对相关经验与不足进行及时、全面、专业的梳理、总结、反思,将有助于提升治理的制度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夯实中国之治的根基。(完)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疫情是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