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慢城模式:引领民族地区城市化新思路

时间:2019-06-04 21:37:5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31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地的城市、乡村的地方特色越来越不明显,独具特性的风俗文化、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遭遇瓶颈。此外,全球化所带来的快节奏也令人们感到身心俱疲。种种弊端促使人们反思,在具有独特性的民族地区,什么样的城市化才是真正适宜的?慢城发展模式给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慢城的核心理念——高质量
 
  慢城运动的前身慢食运动兴起于1986年的意大利,受其启发,慢城运动在意大利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被人们逐渐认识并接受。意大利作为慢城运动的发起国,其慢城数量最多,共计84个。中国大陆地区被授予慢城称号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福利镇、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旌阳镇、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和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其中多数是发达省份的市镇,民族地区慢城只有一个。
 
  客观来说,慢城及其理念在国内民众中的认知度还不高,一部分人对其还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慢城就是要降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延缓城市化的进程,甚至还有极少部分人把慢城等同于不发展。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慢城的一种误解。慢城运动不是否定发展,相反,它强调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低碳环保以及使人们过上富有和高质量生活的发展。它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反对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快速但低效的发展。这些理念从《国际慢城认证标准》中有充分体现,它要求凡是申请慢城的城市都要满足近乎苛刻的能源与环境政策标准,基础设施政策标准,城市生活质量政策标准,农业、旅游、手工艺政策标准,招待意识与培训政策标准,社会凝聚力标准和合作的标准,等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慢城的核心理念,那就是:高质量。这种高质量指通过保留和保护有机农业、传统手工业、传统民居建筑、绿色生态环境等让本地居民享有高质量的生活,让外地的游客可以常住、放松、休闲、娱乐。通过适当提高有机农产品和传统工艺产品的质量,以及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来增加慢城本地居民的收入和满足外地游客放松心情的需求。
 
  其实,慢城运动的慢哲学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十分契合,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强调遵循真理、顺应规律,在实现人的价值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两种哲学思想所强调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认同上述理念就要求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放慢速度,在必要时沉淀下来,以求在“快”与“慢”之间达成某种平衡。
 
  民族地区发展慢城——新模式
 
  慢城的精髓在于建设可持续发展之城、高品质生活的宜居之城、文化特色之城、生态环境优美之城和富民之城。
 
  在民族地区发展慢城,是城市化建设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它是集旅游、休闲、度假、运动、环保、健康等为一体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小城镇生活模式。慢城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吃到健康的食品,听到美妙的故事,体验独特的文化,还可以让人们悠闲地散步,安静地读书,与朋友长聊,远离嘈杂的人群和混乱。这些美好的愿望在那种“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快节奏生活环境中是可望而不可求的,然而,慢城却可以将这些愿望变成现实。
 
  民族地区发展慢城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慢城集群,并对全国乃至世界慢城发展产生示范作用和广泛影响。民族地区发展慢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品味,是综合现代社会和传统生活中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因素,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的一种努力。同时,民族地区发展慢城也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新探索、新尝试,它能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百姓增收、生活条件改善,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但这也恰恰是民族地区发展慢城的一大优势。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集中在祖国的边疆,如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等。这些民族地区大多具有较为独特的地质地貌,无工业或者少工业,种植与养殖保留了更多的“原生态”,民族多样性特征鲜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元且保存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饮食、民居、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文明共存的小城镇,延续与传承着农耕文明的慢生活节奏等,这些因素表明民族地区发展慢城极具潜力,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与发达地区不一样的特色城市化道路。比照国内外慢城发展历程,在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慢城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民族地区慢城发展路径——实创举
 
  民族地区发展慢城是响应党中央推动新型城镇化和脱贫攻坚战略的一种新思路,这是因为民族地区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民族地区慢城建设可以成为有效的工作抓手。具体来说,民族地区发展慢城的路径如下:
 
  第一,发展特色之城、“慢游”之城。民族地区发展慢城要竭力避免盲目模仿,要守护好自己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挖掘和培育自己的特色,努力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民族地区发展“慢游”之城,应该让城市重归宁静,避免喧嚣。为此,要严格控制慢城的人口规模、游客规模,避免大规模使用机动车辆,真正做到慢食、慢行、慢旅游。
 
  第二,学习借鉴国内外慢城发展经验、着重发展一、三产业。西方国家发展慢城的历史比中国早十多年,这些较早进入国际慢城名单的城市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发展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国民族地区适合发展慢城的城市学习,但也要注意避开这些城市走过的弯路。民族地区发展慢城要重点发展有机农业、传统手工业和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适度发展高科技产业,摒弃重污染工业,以及注重发展废弃物处理项目。
 
  第三,加强投入与宣介、提升社会的参与意识。政府应侧重对民族地区发展慢城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如交通与通讯建设、医疗事业建设、公园景观建设等方面。市场面向应侧重于引入优质资本投入民族地区发展慢城的第一、三产业,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要在有效保护民族地区慢城“原生态”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媒体的功能则侧重于对慢城的理念以及民族地区的慢城资讯进行广泛宣介,让更多的人了解慢城、接纳慢城、享受慢城。同时,民族地区发展慢城的重点在小城镇,小城镇发展慢城的重点则是充分调动市民、农民、游客、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的环保意识、建设意识、传承意识和服务意识。
 
  第四,构建慢城网络。获得“国际慢城”称号的中国城市目前还是个位数,其中的民族地区慢城更是屈指可数,中国的慢城发展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未来民族地区发展慢城应不拘泥于获得“国际慢城”称号,而应着手按照国际慢城标准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即建设中国民族地区的“准慢城”,适当时候可颁布中国自己的“慢城标准”,符合条件的民族地区小城镇都可按照慢城理念进行建设,加强彼此间的互联互通,构建起慢城网络,进而扩大慢城影响。
 
  (作者分别为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与经济研究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