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网络化服务”新模式,不仅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而且通过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化手段和扁平化组织模式,打造了网络时代的社区共同体与服务型政府,建构起了良性关系。
随着社会复杂性不断提高,加之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性、地方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熟悉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因此,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使组织扁平化,同时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如此,才能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与有效治理。而在此过程中,面对治理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诸如主体缺位等,需要在社区中形成有机互动的结构性治理机制。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社区共同体、服务型政府与良性政社关系的建构。
社区共同体:
政府和个人的中介组织
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中的居民所形成的共同体,它具有两个特点,即特定的空间边界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从空间角度看,社区主要容纳人们的日常生活互动,既可以是一个村庄,也可以是街道,甚至可以是一个小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处于社区的人们需要有共同利益、情感、共识及相应的维护机制。这样,人们才能建立特定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共同体。共同体强调的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归属感。
在基层社会中,社区共同体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可以摆脱在采取集体行动时的可能困境。奥斯特罗姆认为,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公地悲剧”。集体行动会产生公共服务的缺失问题,“只要个人同时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二是“囚徒困境”。由于缺乏信任,在困境博弈中,“不管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对局人自己只要选择背叛策略,总会使他们的境况变得更好”,但却产生了“帕累托较差”的结局。这意味着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三是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手段,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居民在特定的居住空间中所形成的集体行动,如果缺乏社区共同体这样的基层社会组织,可能会出现以上情况。
政府无法充分顾及到社区各方的利益,而个人也无相应的资源和能力来解决社区的公共利益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共同体作为两者的中介组织,就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社区居民通过居委会组织起来开展集体行动,才能体现出它是一个“共同体”。社区共同体的发展对地方治理改革成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地方治理改革成功了,才会有成功的国家治理转型”。这里所说的“地方”并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指扎根于地方的社会组织,它的发展对于地方治理改革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社区网格为单位组建管理团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就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入21世纪后,政府通过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党的十七大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08年以来,“大部制”改革将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扩大到社会管理职能,明确了改革目标是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由街道这一层级来承担。街道不仅要组织动员辖区居民完成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也要直接面对辖区居民,并指导居委会的工作。建构良性政社关系,在居委会进行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同时,街道也要积极转变角色,向服务者转型。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中,基层政府可以社区网格为单位,组建网格管理团队。这个团队不仅包括政府工作人员,还可吸收社会力量加入。这样,就可以实现政府资源和辖区内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多中心、多主体的服务格局。
首先,把各项管理工作和服务资源整合到网格化治理体系中。以社区网格为单位组建管理团队,可以强化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如此,通过一张无缝对接的服务之网实现精准整合,提高城市管理的敏捷度和精准度,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出最大化效能。其次,通过网络技术整合不同部门的信息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共享。这要通过打造综合性、集成式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同,并进一步规范办事的制度、流程。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区域内各部门的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此外,政府要转变为主动服务、提前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帮助政府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会促使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积极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点对点的回应,实现“服务在场、回应在场”,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为居民提供更全面、公平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网络化服务”新模式:
良性政社关系的平台
目前,在基层社会治理普遍推行的网格化管理中,政府是管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第一责任人,社会则以政府的配合者和执行者的面貌出现,个人是网格化管理的对象。而在社区建立起共同体后,在政府向“服务”转型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过程中,亟须有一种机制将社区共同体与政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些政府在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具体的“网络化服务”新模式。例如,南京市仙林街道创建的“掌上社区”治理模式。“掌上社区”是指借助社会化媒体手段建立社区共同体,具体做法是“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主导,并协同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物业和社区组织,依托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在线治理社区事务,并与线下网格融合,提升自治能力,共建社区家园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
“掌上社区”这种“网络化服务”新模式,为构建基层社会的良性政社关系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与支撑。没有时间参与社区活动的中青年居民、信息不对称的各层级社区组织以及互不相识的社区居民都可以通过“掌上社区”这个网络平台,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监督,这为社区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平台。而且,“掌上社区”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政府的主导性。居委会书记或主任可以代表基层政府,通过在线沟通、互动和回应等方式来应对社区公共事务,这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群主通过划分网格、明确相应服务团队,对联系服务对象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界定联系服务团队的责任区块,实现政府管理服务向块块和点面结合转变。
网格化管理为提升社区居委会的声望,改善社区为居民办事服务的能力,促进社区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以及为社区公共事务协商处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通道。可以说,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网络化服务”新模式,不仅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而且通过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化手段和扁平化组织模式,打造了网络时代的社区共同体与服务型政府,建构起了良性关系。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