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5 21:34:40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7347
惟改革者胜,惟创新者强。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画卷正在中国大地铺展开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改不改?往哪改?为谁改?怎么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往哪改:重大战略判断坚定改革的决心和方向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第一站来到广东深圳前海。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判断“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呼吁全党上下“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如今的前海,曾经荒凉的滩涂上现代化新城已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勾画出迷人天际线。一年一个样,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于中国的改革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前海的巨变是海外媒体评论的一个最生动的注解。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勇敢闯、自主改,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形成了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6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制度创新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企业增加值持续在千亿能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改革总目标谋篇布局,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运筹帷幄,驾驭和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汇聚起发展新动能。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在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将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之敏感、复杂、艰巨程度前所未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开启新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对于“往哪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基础上,作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体制改革着眼适应新常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金融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简政放权成效显著。
结构性改革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的实践给世界提供了成功的改革样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数据显示,在前几年钢铁、煤炭、电力去产能的基础上,今年1至7月,全国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完成全年任务1.5亿吨的50%以上;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完成全年任务3000万吨的80%以上,去产能推动相关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供求关系显著改善,企业效率持续向好。上半年,钢铁、煤炭、电力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分别增长93.4%、18.4%和28.1%。
为谁改:人民至上的理念书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2014年11月17日,109枚废弃封存的公章进入国家博物馆,这些公章成为政府简政放权的生动见证。
“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奇葩证明”……人民群众诟病的问题正是改革的利刃能指。
“为谁改”的答案非常清晰,党中央始终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的重要标准。
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就坚决地破、坚决地改。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激发发展动力活力的作用逐步显现。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2013年以来坚持把这项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进。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国务院就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有人甚至用“风暴”来形容这场改革的强度。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全球排名跃升至第78位,提高了18个位次。
一个实实在在的减税负、降成本举措,既解决一时之弊,更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有效调动了社会投资积极性,增加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放管服”改革对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围绕企业创业办事的难点和痛点,通过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企业投资核准项目,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同时大幅减税降费,由点到面推开营改增,5年间,营改增累计减轻企业税负1.7万亿元,引领了当前世界性减税趋势。
“放管服”改革加快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5年多来,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目前已经超过1亿户,市场主体增多且日益活跃,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2012年至2017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党的十八大前的10.2%下降到3.1%。我国已织就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幸福地有了二宝;以前丢一次身份证要往返两千公里回家办,现在在北京也能给外地来的孩子办身份证了……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
怎么改:务实戒虚强化落实将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上海全面盘点“营改增”试点改革的5年红利,不仅企业直接减负1500多亿元,还在助力服务业发展、拉动就业创业、催生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外溢效应”。
当下,国有企业改革有序展开,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和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民间资本有望进入更多领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制定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意见,推动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的市场规则;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推动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发展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一破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回首过去,依靠改革解决了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面对未来,破解发展面临的难题还要靠改革。
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很大程度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对标国际、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步。改革正是破解发展环境中各种“痛点”“堵点”的利器。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升温,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严重冲击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中国应对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立足问题导向,破除利益藩篱等顽障痼疾;立足配套协同推进,提高改革整体效益;立足增进群众获得感扩大改革受益面,推动各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党中央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改革工作的重点,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各项改革相继落地、渐次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反复强调“落实”。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要在务实戒虚上下功夫,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一个一个实际问题上来。
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差不多”“歇歇脚”的松懈思想。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