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11 21:33:48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5320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战”第一枪已经打响之际,由李稻葵领衔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7月8日发布了一份题为《以斗促合、苦练内功,打造中美合作关系新格局》的中美经贸关系战略报告。报告内容丰富,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当前中美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
报告首先回顾了近30年来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四次贸易战:
第一次:1991年4月-1992年1月
声称的惩罚:针对纺织品、服装及电子产品等106种产品列出了总共15亿美元的惩罚性征税
后果:签署《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国承诺加入国际条约和修改有关法律;签署《中美市场准入谅解备忘录》
第二次:1994年6月-1995年2月
声称的惩罚:向24类、价值28亿美元的产品征收100%重度惩罚性关税
后果:达成第二个知识产权协议,中国承诺采取一系列执法措施
第三次:1996年4月-1996年6月
声称的惩罚:对纺织品、服装和电子产品等价值3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
后果:签署《中美知识产权磋商协议》,对美出版物和音像制品进口不设限额,并大幅降低关税,设立合资企业等
第四次:2005年4月
声称的惩罚: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就对中国出口的所有商品一律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
后果:2005年7月,人民币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报告认为,这次的中美经贸摩擦不同于以往的四次贸易战。其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各自国内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先来看美国方面,报告指出美国国内的“精英美国”和“传统美国”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传统美国”派目前占上风。
“精英美国”
代表人物:基辛格
“精英的美国”是我们所习惯和熟知的美国,比如高校学者、世界银行、华尔街等金融机构等。他们的对华政策向来基于“中国将逐步自由化并融入由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的假设,认为只要充分保持对华优势,美国就能够阻止中国在军事领域试图与美国竞争,其关键在于“美国主导”。
“传统美国”
代表人物:特朗普
“传统的美国”是一个我们相对较为陌生的美国,他们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深深地植根于清教徒理念之中。孤立主义是这一群体国民性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就对外贸易而言,“精英美国”和“传统美国”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和保持联系。前者主张积极融入全球化,而后者则刚好相反。然而在一个问题上,这两派人群的观点出奇地一致——那就是把矛头对准中国。对于“精英美国”而言,为了建立和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必须打击中国来巩固和保障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权威和领导。而对于“传统美国”而言,中国廉价的人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使得国际分工过程中大量就业岗位从美国流失,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将制造业带回美国,从而为美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再看中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道路已然清晰,中国人民朝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主动参与国际治理和格局重塑,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一个发展道路不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与之差距逐步缩小甚至部分领域有所超越的新时代的中国,美国需要较长时间适应、磨合与接受,中美在贸易等局部领域冲突不可避免。在这种新形势下,面对众说纷纭的中美贸易关系未来走向,报告认为,我们需要以底线思维分析两国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理性出发推演最坏的情况,以此为基础才能制定精准、有效、理性的应对策略。报告的观点是:中美不会走向全面对抗,更不会走向新冷战甚至军事战争,原因有三:
中美利益深度交融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体制下,中美两国经济之间通过三条重要渠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条渠道是国际贸易。2017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4298亿美元,占中国全年商品总出口的19%;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1539亿美元,占美国全年商品总出口的10%。第二条渠道是国际投资。2015年,在华美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70亿美元,利润超过36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截止2016年底累计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已达到1090亿美元,遍及美国50个州中的46个。
第三条渠道是人员交往和人力资本互通。2016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员总数高达35.3万人,占到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4%;而美国到中国留学和旅游的人数也持续增加。在这种深度交融之中,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是在逐渐下降的,而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依赖则与日俱增。2001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20.4%,从美国的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10.8%,而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则分别占中国总进、出口的18.9%和8.4%。与这种趋势相反的是,从2001年到2017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占其总出口和总进口的比重从2.6%和9.0%分别上升至8.4%和21.6%。
中美诉求在战略上互补
“传统美国”与“新时代中国”有相似的目标。“让美国再次伟大”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都是让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水平得到提升。但两国的具体做法却大相径庭:传统的、光荣孤立的美国试图减少国际贸易,减少全球治理参与和责任承担;而中国比以往更加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与国际治理。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政治家看来,对外开放、增强合作不是做姿态、图虚名,而是带来进步的要义,是历史潮流。报告认为,两国截然不同的做法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原因。
首先,回到“两个美国”的问题上来,“传统美国”崇尚孤立主义,希望把美洲打造成“世外桃源”,对开放没有好感。而“精英美国”虽然赞成开放,但他们主张的开放是“以我为主”的开放。与之相对,以天下为己任一直是中国精英阶层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也一直是中国士大夫的坚持的原则,即便有“中央之国、天朝上邦”的优越感之时,中国也从未强迫他国放弃他们自己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因而,面对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传统美国”感到厌恶,“精英美国”将不能同化的异己视为敌人;而中国则既不对开放本身感到厌恶,也愿意与不同于己者进行合作。
其次,中美两国对封闭和开放的历史记忆不同。美国直到二战前一直是一个封闭大市场,美国经济依靠特定历史背景,在封闭之下快速发展,因此在美国人的记忆中,封闭不一定是件坏事。反观中国,1840年以来100多年的屈辱历史历历在目,对中国人来说,封闭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再次,两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报告援引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最近一段演讲指出,美国当前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已不是增长问题,而是分配问题。然而对中国而言,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最后,两国政府参与经济的方式不同,因而化解全球化负面影响的能力不同。中国的开放不是一步到位、自由放任的开放,而是有管理、有次序的开放。而美国的主流政治精英大都有浓厚的自由主义底色。美国焦虑来自中国消解国际贸易负面影响的经验与其一贯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冲突。
中国可承担贸易摩擦的短期冲击
7月6日,美国打响了贸易战“第一枪”,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也采取了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予以还击。但如果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全部商品加征关税,结果又会如何呢?报告对这种极端的情形进行了推演,得出两种可能的结果:
情境一:美国加关税,中国不加征报复性关税。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美出口量将下降11%,即5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GDP为12万亿美元,因此出口下降将拖累中国GDP增速0.4个百分点。情境二:美国加关税,中国加征报复性关税。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净出口直接受影响将下降到400亿,此出口下降将拖累中国GDP增速0.34个百分点。
除了直接影响,报告还指出应当考虑贸易战对整体经济影响的乘数效应。但短期来看,乘数效应有限,因此中美贸易带来的冲击中国是可以承担的。
虽然中美并不会走向全面对抗,但两国经贸关系的变化的确值得重视。报告认为,当前形势下的应对之策在于:短期以战促合,长期苦练内功。短期来看,考虑到今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这一重要时间点,报告建议在中期选举之前对美国采取的贸易制裁进行坚决反制。
特朗普若要争取连任,对于美国经济的短期走势必然有所顾忌,因此中国可以通过主动回应,争取筹码。长期来看,报告指出,未来在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显著超越美国之前,中美关系将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阶段性的经贸摩擦将成为两国关系的常态,直至达到新的均衡点。因此,中国必须做好持久努力的准备。报告中还提出了九条具体建议:
1.防止舆论放大不理性的认知,既要严防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要防止一味自责将中美矛盾归咎于中国自身发展所致的形势误判。
2.保持历史耐性和战略定力,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避免非理性应激反应。
3.保持经常账户顺差环境,做好资本账户管理,防范跨境资本快进快出引致金融危机。
4.适时主动推进东亚、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营造稳定健康的睦邻经贸环境。
5.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多重保障维护能源供应安全。
6.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激活知识产权市场,多管齐下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7.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落实国有企业相关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8.加强住房、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的民生建设,着力化解社会矛盾。9.从中国经济实践中系统总结经济学理论,促进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打消西方世界的疑虑,贡献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中美双方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稳定期,如果应对得当,这次中美经贸摩擦将会“磨合”出一种中美合作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有三个重要标志,即美方的“三个接受”:
第一,必须接受中国与美国发展道路不同、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的事实。
第二,必须要接受人口第一大国和即将成为的经济第一大国在周边事务所拥有的主导力。
第三,必须接受中国在改善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与美国及西方“和而不同”、积极有为的、共利多赢的新型领导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下一篇:当代中国改革赋予改革全新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