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温铁军:在安徽某县的演讲

时间:2005-06-27 02:32:17 作者:温铁军来源:爱思想


  

  刚才给了我这么多的评介,不太敢当,到基层来,我会牢牢记住一句话,就是当学生,好好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这些年来,我一直努力争取做到这个要求,一直好好向大家学习。所以,应该说对基层情况多多少少来了解一些吧,长期是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我这个学校的教授是去年夏天才转的,以前我一直是下基层跑调查研究的一个工作人员,大概是因为学校要呼应党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所以成立了这么一个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我过去是人大的毕业生,校长就找我,让我来帮助他们来牵个头,也促进一下学校学风的转变,更多的强调一下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我才离开机关去了学校,所以我当老师是最近的事,时间还不到一年。因此在这里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面从事调查研究的一点体会,其实主要的是地方的经验,我了解多一点,跟大家作个交流。

  

  我先给你们讲一个人的故事,你们可能很多人都会知道,咱们中国的乡镇书记中最具有知名度的那个人,叫李昌平,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的党委书记,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我向总理说实话》。到2003年末,他又写了一本书,叫《我向百姓说实话》。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说实话的书记”。是不是大家多数都知道这个人,叫李昌平,知道吗?他也曾经是《南方周末》的“十大新闻人物”。很多人知道他呢,是因为《我向总理说实话》这本书,这本书据说卖了几百万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昌平的经历是一个悲剧。跟地方的同志们讲啊,我想要把李昌平这个悲剧的过程和悲剧意义讲清楚,大家在基层从事具体工作嘛,才可能有所借鉴。

  

  为什么我说李昌平的故事是个悲剧呢,是因为我们从家庭承包这个农村基本制度推行以来,基层县以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呀似乎都比较复杂。李昌平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学历水平相对比较高,又是监利县本乡本土的人,那么按说呢,不应该有我们所说的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问题,也不应该有那种了解当地情况不够,他就是本地人,学历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应该说水平、了解情况方方面面都不差,但他为什么最后不得不辞官下海离家出走?为什么?而且,如果说上级对他的支持,那也应该说是非常之重要或者说是前所未有。当时中央政治局有七个常委,七个常委对李昌平写的那封信都作了批示,而那个时候大家知道朱镕基总理是一位说一不二、非常有魄力、非常果断的领导干部,他对李昌平反映的情况又是高度重视,他是两次作了批示,那就是说你既有中央尚方宝剑,又了解本地情况,怎么就成了悲剧呢?

    

  你们知道他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县委组织部长找他谈话,说李昌平,你知道不知道,你已经是咱们监利县最不安定的因素了,咱们县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局由你挑,但你就是不能在这干了。李昌平当时也年轻,三十多岁,说那我就不干了,我辞职。那正巴不得,这样他就辞职了。辞职了以后就离家出走,南下打工。到了深圳,因为他的这个事情,他被《南方周末》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那就有一点“品牌”了,就是社会知名度啊。就像我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经济人物”以后,等于也就有了点社会品牌了,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了。好了,人们都知道李昌平这个人了,那湖北的一个大企业,就是现在出了问题的蓝田,蓝田的人就找到李昌平说,你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给我们打工,我们可以利用一点你的知名度。蓝田把他招到公司,地方的领导干部就找到蓝田老总,说怎么回事,听说李昌平到了你们蓝田了。蓝田老总就没办法,找李昌平谈话,说还是很抱歉。最后李昌平变成在广州没有正式职业,给报纸临时写点小文章,变成了这么一个没有正式职业的人。后来他到北京来找我,我当时正是一个中央的一家媒体的负责人,是《中国改革》杂志的社长总编、法人代表。李昌平找到我,我说我是搞农村调研出身,你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经验还是很丰富的,那你就到我这儿来吧。这样才算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当然,外界是不知道,所以李昌平家乡的老百姓说,中央当时支持李昌平在咱们监利县搞改革,现在你看,李昌平被提拔了。我给他安排了一个我们农村版的主编,相当于正处级干部,他家乡的老百姓就说李昌平到了北京,得到了重用,被提拔了。老百姓是不会分析一个基层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难,最后演变成一场个人的悲剧。老百姓不会分析,老百姓只是觉得,他到了北京工作了,还安排了个处级干部,大家可能觉得这还是个好事。但其实要我说,他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在坐各位很多都是基层出身,你们怎么看待这样的一个事情,这样的一个人物?他的悲剧意义在哪儿,他为什么会形成悲剧?我说他的悲剧意义在于,基层现在的工作,如果真的原原本本地按上级的政策去搞,那很难搞得下去。如果你凭个人的良心、凭你的党性、凭你的原则,你要想改变基层面貌,哪怕你是党委书记,是一把手,你面对的是各个部门在基层的利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等于捆着你的手脚,你干不成,最后呢只好辞官下海。这悲剧的意义说明什么呢,说明现在我们基层的矛盾、方方面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很难破解,说明各个部门在基层的利益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哪怕你是一把手,你也改不了。

    

  那好了,我给大家稍微作一点解释,我得出这个结论呀,第一,基层矛盾错综复杂;第二,部门利益尾大不掉。哪怕你是一把手,要想做点事情,也很难。我的这个结论,两句话,十六个字。你们在基层工作同志想想,自己所身处的环境的是不是这样,李昌平也是这样,也是这些矛盾解决不了。他怎么着呢,他一调到这个乡里面当了一把手,他的同学呀,亲朋好友呀,就找到他,说到这些情况,大家感到很为难,很多人就要走。李昌平说,我下决心把这个乡搞好,你们先不要走,咱们一起搞。有些人被他感动了,就留下来了。他怎么搞呢,单他自己是不行的,他就找准了机会,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咱们不用说,他说我这个办法保证我的这封信到中央首长手里,他选择的时机选择的办法都非常的巧妙,这个人的素质还是不低的。

    

  果然,他的这封信到了朱镕基总理的手里。突出反映的就是他后来书里写的那三句话吧,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就这三句话。中央接到这封信以后,紧急安排调查研究,中央调查组的组长是我过去比较熟的一个同志,他当时不在北京,在外地,把他紧急召回,让他带队下去作调查。同时,这封信朱镕基已经批转给了湖北省。这在安徽可以讲讲湖北的事,就不讲安徽的事了。

    

  湖北省当时就安排了一个省的调查组,由省地县三级干部组成,去调查李昌平写给中央的这封信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中央工作组来了以后,没有说是因为这封信是来调查的,而是了解别的事,到了县里边呢就住在招待所。对接待的同志说,咱们明天去一个地方,地方就在超过李昌平工作的那个乡的另外一个地方。然后他们早晨就没有起得太早,旅途疲劳,有点累,起来晚一点,吃饭晚一点,再磨蹭一点,差不多十点钟才走。走到李昌平所在的那个棋盘乡吧,就说咱们就在这吃饭吧,就停下了。停下来后说咱们去的那个地方太远了,咱们就在这吧,就这样,就留在棋盘乡了。用这种方式,没有跟地方各级政府说明情况,就留在棋盘乡了,就开展了调查。他们调查之前,省地县三级调查组刚刚走,他们是重新作了调查,结果到省里两个调查组碰头的时候,结论相反。省地县三级工作组认为基本不属实,中央暗访组的结论是没有基本,只有两个字:属实。

    

  这样就导致了中央七常委的批示,这就是第二次批示,第一次只有朱镕基一个批示,第二次呢七个常委都批示了,要求湖北省监利县要认真地搞好棋盘乡的改革试点。前所未所,我们你们任何一个乡党委书记要是能拿到七常委的批示,也就是尚方宝剑,我想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少有的事了。你可以放开手脚干事了吧,这时候如果不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我说你枉为人生。

    

  李昌平就非常认真地开展推进棋盘乡的改革,但他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什么呢,棋盘乡历年累积下来的乡村公共负债,在乡这级累积三千万。我不知道在我们县乡这级的负债总量,那他个乡是三千万的负债。要想把这个改革搞下去,要想让乡村实现和谐社会,那时候还没这个提法,但是总之要安定基层吧,要理顺关系呀,要化解冲突啊,要让百姓和干部基本满意啊,那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累积下来的债务,三千万。好了,那只有清债。李昌平就说你们这些各个部门,什么七所八站,你们停罢一年,你们的费用我照给,你们说你们多人头,多少行政费,多少开支,我照样给,但是你们不要再下去,不到到村,不要上街,不要扰民。部门利益尾大不掉啊,每个部门都要增加自己的利益,他不下去他怎么吃拿卡要呢,这就把部门都得罪了。部门你们先不要下去,你们不要管,休养生息,让老百姓缓一年。政策好不好,好,部门干不干呢,你有七常委批示,你有省地县各级的支持,部门只好先把脖子系上,先不去伸手,但是,已经得罪了。第二件事情,清债。组成一个清债小组,一查账,发现大部份债权人,谁呀,还是部门。搞计生罚款的有钱,派出所罚款的有钱,工商在集上收费有钱,基本是一些权力部门,他们有了钱,他们对政府放贷,这个债呢,利息都比银行要高很多。部门有权去收钱,收了钱再向政府放贷,放贷再增加一笔利息。那就清债,按照银行利息。好了,三千万债务才清掉了一千万,其实把所有的部门都得罪了。干了一年不到,就导致了所有部门都反对这个乡党委书记,那县委就坐不住了,组织部长只好跟他谈了,说你已经成了监利县最不安定的因素,你得调离了,你不能在这干了。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