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02 00:07:58 作者:温铁军来源:爱思想
本文为温铁军教授所作“生态文明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讲座的文字整理稿。
今天的大题目是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到两山理论与三变改革。很多地方在三变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大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把课题也缩小一点,直接有针对性地讲一讲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和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后我们要做的三变改革,更贴近大家需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
1.工业供给侧改革。
在西峡我也学了一些经验,每当重大调整发生的时候,特别是面对全球化挑战,国内原有的经济发展态势受到了影响时,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在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个发展战略之前,中央连续做出了三个供给侧改革的文件。我重述一下。
2014年10月,美国停止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减少,国际市场上大宗原材物料下跌,理论上叫通货紧缩。当外需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靠的是内需、外需和投资。因此,国内出现了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中央在2014年提出了工业供给侧改革,从2015年11月10号到18号期间,中央5次提及“供给侧改革”。工业的过剩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普遍不景气,这点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世界上出现了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内容是:过去大量出口原材料的国家在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刷美元的时候,进入国际市场抬高价格增加收入。我们作为生产型国家叫做输入型通货膨胀。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的时候,奥巴马首先提出了量化宽松,大量美元进入国际市场,把原材料价格炒上去,接着美国停止了量化宽松,国际市场上美元减少了,原材料、石油、粮食价格就降下来了,就产生了进口通货紧缩。无论是进口通货膨胀,还是进口通货紧缩,对我们国内的经济而言,都是全球化挑战的影响。当输入型通货紧缩发生的时候,意味着世界上原来靠出口原材料、石油、粮食来获利的国家,获利能力大幅度下降,不再购买其他国家出口的东西了,国内外向型企业不景气,实体经济下滑,这个时候生产过剩问题就暴露了。
2013年新一届政府刚就任,就遇到了输入型通货紧缩,世界各个国家需求下降,导致国内出口受阻,生产过剩发生。面对全球化的重大变化,2015年中央提出了第一个调整政策就是工业供给侧改革,这是针对国内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所做出的调整。在这个阶段社会上有各种讨论,有人认为中小企业发展是制度环境不好,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受到歧视,这些说法不是那么客观,但无可厚非。实体经济不景气是生产过剩造成的,本质原因是外需下降,不是中央的政策有偏差。中央也积极召开民营企业家的座谈会适当照顾私营企业、民营经济。这个阶段的国企显得比较强,因为国家在实体经济下降生产过剩的时候,需要靠投资来拉动,加大投资力度。而一般中小企业实体经济没有效益,国家只能投资到由国企承建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上,就会显得国企得到的投资没有下降。实体经济的下滑,是全球化影响的一个结果,所以在2015年政府正式发布了工业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很好归纳,“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降库存。大家都知道生产过剩是怎么回事,只不过没有联系实际而已,缺乏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对供给侧改革给大家做了一个解释,这是新一届政府就任以后的第一项重大调整。
2.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也是符合规律的,一般在工业过剩条件下,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都会转向农业,这就是2014、2015年以来大量的工商企业下乡,房地产企业下乡,乡村资源成了大家争抢的领域,但是大量的资本下乡很快会导致农业过剩。2017年第二大供给侧改革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家很多都是农业部门的领导干部,不知道有没有把中央2017年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所针对的问题搞清楚,为什么中央要提农业供给侧改革?针对的问题是什么?在工作中贯彻农业供给侧改革了么?其实中央文件讲得很清楚,农业供给侧改革针对的问题是结构性过剩。
早在新世纪之初,联合国曾经组织过50多个世界各国的专家做了一个总体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世界上农业不是短缺的,如果按照人均健康所需要的卡路里对照着农业总产出折成的干物质,农业总产出过剩30%。为什么还有饥饿?因为国际上大的农场是被跨国公司垄断了,这些公司为了获取利润,通过做多做空的方式,在农产品的价格市场上造成价格波动,获取收益。所以不是农业产出不足造成的饥饿和贫困,而是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农业按照工业化的方式开展生产,大规模推进产业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往往是由工业导致的,可以靠管控和技术手段来加以缓解或根本解决。农业产业化方式造成的面源污染,没有用技术手段解决的可能性,只有改变生产方式。200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面源污染普查报告,农业对面源污染做的贡献超过50%,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来源于农业而非城市的生活污染。从农业调整方针来看,2006年国家领导层已经提出调整农业生产方式,2008年三中全会就明显提出农业要转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并且要在2020年实现“两型农业”的发展目标。
3.农业产业有效融合。
农业的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农业生产过剩。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过剩,有饥饿有贫困是制度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国内也存在生产过剩,并且还派生了第二个问题,即农业是造成面源污染最大的问题。2017年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央提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要求转型为绿色生产方式,尽可能把面源污染降下来。怎么转型绿色生产方式呢?这就是这两天跟大家学的,西峡已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醒各位农业部门的领导干部,包括林业畜牧等各个方面主管的干部,我看了提的问题很多还是从第一产业角度,关于三产怎么融合的问题,大家似乎关注度仍然不够。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央已经给出了路径,就是一二三产融合转型为绿色生产方式。2017年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于各地农业农村局的同志、各地乡镇的同志、主管农业的同志以及直接做这件事情的人同志来说,现在的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空间,我们还是要努力的。
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时是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提出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和产业兴旺有关。很多同志提起乡村振兴还是用20年前产业化的思路进行产业兴旺,这不符合现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贯彻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同志在解读中央提出的一二三产融合文件时,认为应该进一步将日本的六产融合作为我们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经过将近20年的实践,在中央有关方面进行产业融合讨论的时候,我们就把六产融合的思路提出来了。现在西峡的农家乐、民宿,都是农村三产化的典型。韩俊部长讲的日本六产(即三产融合,1×2×3),意识着产业的业态空间,是可以加出来、乘出来的。日本的“六产”是抽象的概念,我们要做到具体化,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的时候,特别是绿色生产方式成为我们发展方向的时候,农业就不再是一个以工业方式生产的农业,而是回嵌到自然万物生命过程之中,这就叫生态化,意味着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真实内涵,进一步和国家正式确定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结合,同时也和习总书记讲的两山理论结合。
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习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后又进一步讲了山水田林湖草沙要综合规划、系统开发。大自然万物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命体,这有一个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论内涵,一个生命体能够被切开吗?不能。我们过去的方式是山上只卖木头,等于把山水田林湖草的林抽出来切了块单卖了,山水田林湖草沙的整个系统被拆开了,不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了,也就无法体现生态化功能。这个生命共同体,怎样实现开发呢?习总书记接着讲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产业的价值化,只有依靠整体才会生态产业化,西峡的全域旅游其实意味着对全域生态资源是一个综合规划、系统开发的整体。如何在西峡的全域旅游中体现生命共同体,这是一个新任务。这个任务带来了什么呢?第四产业,即生命产业。每个产业升级都是惊险一跃,需要调整,从一二三产如何进入第四产业—生命产业。康养、医养、寿养,三养是生命产业的重要实现方向,西峡县仲景的品牌,带动着我们的山茱萸产业,一路上看得到的。怎样把这些开发成三养产业,生命产业,康养、医养和寿养,比如健康步道能够走三公里,这其实就是康养,如果能够在步道的周围修成有水流的环境,变成一个沿步道的亲水环境,就具有三养的最好条件。如果按照一般的林业开发方式,西峡这个地方属于水域涵养区,不能轻易砍伐了,甚至搞一些建设来维持菌、菇的生产,还要从外地进口料来养菇,林业靠砍木的致富路没有了。所以应该靠林业所具有山水田林湖草沙系统的生命共同体的功能,让人的生命回归到以林业山区为载体的生命共同体之中。这里面有大量的因三养、生命产业等形成的以第五产业升级的要求,即文化和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汪信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