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一字之改,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是一个伟大的跨越。
“法制”和“法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含义却有着重大不同。法制侧重强调法律、法规、规章...
3月24日,巴南区龙洲湾街道龙德社区“德法有约大讲堂”现场,居民正在认真聆听。 记者 谢智强 摄3月24日,巴南区龙洲湾街道道角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展示道角村智慧党群服务平台。 记者 谢智强 摄核心提示近年来,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开展“德法相伴”主题活动,通过德法修身、德法润家、德法怡城等板块活动,以及评选、普法等载体和教育形式...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就法治与德治作了深刻阐述,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深化,为新时代我们党更好治理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者,治之端也。&rdquo...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只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才能增强整个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形成自觉、主动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才能让公民的法治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全民守法需要全民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实现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不仅需要提高公民对法治的信任,更需要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正确法治观念。在这个问...
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广大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
近期,多地相继发生一线公安民警辅警正常执法执勤遭遇暴力抗法和辱骂殴打事件,引起公共舆论纷纷谴责。对此,公安部近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暴力袭警、暴力抗法等违法犯罪,严肃追究袭警辱警人员的法律责任。
警察是公共秩序的守护者,但他们自身的安全和权威也需要被维护。和平时期,警察是国家最具强制力的执法力量,冲锋在各种社会矛盾的最前沿,也容易因执法行为招致各种对立情绪。近来的一系列抗法辱警事件,就折射...
近日,第二届“法治战略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如期举行,围绕“法治社会与社会司法”主题,150余位与会代表就“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法治社会:规则之治的理性选择
人类需要社会,更需要法治社会。尽管社会秩序源于法治,但是,法治社会也有法治不能解决的矛盾。以国家司法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二者分别用“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依德治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依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求“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必须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融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一以贯之依法反腐败
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反腐败的根本保证,依法反腐败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党对依法治国、依法反腐败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党的十八届中...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和国家对人权的认识有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入的过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一条基本的宪法原则;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新要求;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