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魏澄荣:转变传统环保模式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时间:2018-02-26 15:47:2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6131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转变和提升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切实加强绿色治理。
 
  其一,从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为主,转向覆盖生产和生活各领域的节能减排降耗。当前,福建应尽快摸清全省的生态本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由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有机组成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一是着力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加强农业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立体林业、森林食品产业和森林碳汇产业等低碳产业,促进林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加快构建集约化的绿色工业体系。应从资源开采、资源利用和再生资源及“城市矿产”的回收利用等环节着手,在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三要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的绿色金融、绿色物流业、节能环保等绿色服务业,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等,降低生产和流通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绿色生活方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践行力,对绿色发展的最终实现具有基础意义、关键作用。要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消费与生活的道路,并使其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要建立绿色产品和服务标识制度,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鼓励使用节能减排等绿色产品;挖掘、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法治建设和区、乡(村)规民约,约束和规范发展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其二,从“政府独奏”转向“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个主体共同来推动。推动绿色发展的机制主要由政府监管机制、市场驱动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三要素构成,三个要素之间协调联动,才能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机制良好运转。一要坚持谁污染谁担责、谁受益谁补偿、谁环保谁获益的原则,完善环境保护的责权利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公众考核、专家评议、过程透明的考评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二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严格监管与有效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三要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需要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综合施策,协同监管和治理,要细化部门职责,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引导公众参与,培育发展环保民间组织。通过更加主动、透明的环境信息公开,吸引公众参与。四要发展绿色金融。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如设立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全面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煤炭消费指标等在内的生态权益交易。
 
  其三,从末端污染治理与源头管理相结合,实行标本兼治。要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加大重点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不断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碳减排方案;严控环境污染排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强化源头截污,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注重加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可再生资源回收链接建设,建立健全可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要通过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环保标准、严格监管执法,将“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刚性约束逐步落到区域、产业和工业园区,从源头上把牢绿色发展的门槛。同时,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逐步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发展绿色建筑,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推行绿色科技示范工程,推进绿色技术的应用转化。
 
  其四,从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为主,转向统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打好水、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好福建的“绿水青山”。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突出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重点行业污染源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确保福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居全国前列。落实“河长制”,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持续加强闽江、敖江等重点流域及近岸海域、城区内河环境综合整治。绿色治理要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环节或全流程管理,严防源头、严控过程。另一方面,坚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与资源节约利用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实施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海岸生态修复。健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一批城市山体修复、景观风貌优化、历史文化延续、老城空间整治和功能修补等项目。着力推进绿城、水城、花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推进城市、村镇、交通干线两侧、主要江河干支流及水库周围等区域的造林绿化,优化树种、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其五,从整治重点行业和企业为主,转向点面结合,城乡结合,抓大不放小。不仅要抓集中的污染源整治,还要抓单个排放量小、分散面广的污染源治理,更要关注农村环境治理。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推动企业入园,严格产业项目的环境标准“准入”,实现集聚发展;关停污染型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施行清洁生产,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统筹规划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并由城市逐步向乡村延伸,提高乡村污水处理率。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加强农业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开展乡村植树造林行动,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持续实施改厕、改水等工程,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继续深入推广长汀经验,完善挂钩帮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制度,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运作,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和管护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作者: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魏澄荣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