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生态文明理念急需加强。如何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仍需在深化认识上狠下功夫,从而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生态文明理念急需加强。如何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仍需在深化认识上狠下功夫,从而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
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必须从人类历史长河的深度、世界舞台范围的广度、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社会矛盾转化的维度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行动自觉。
一是弘扬了中华人与自然和谐文化新风尚。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结合时代和我国发展阶段特征提出的重大论断,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指南,为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注入了新活力。
二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观新境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改造客观世界必须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的清醒认识,是对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古老文明和我国楼兰古国消失等教训的深刻汲取,是对世界文明历史兴衰演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三是提升了人类历史进程文明建设新高度。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已经走过了只能从生态环境中简单获取生存需要的渔猎文明阶段、从自然获取资源支撑自身发展的农业文明阶段和大幅从自然攫取资源、把自然破坏得千疮百孔的工业文明初期阶段,现已普遍进入治理污染、修复自然的发达工业文明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把人类文明建设推向了新高度,引领了世界文明新风尚。
四是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新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深深的为民情怀。
五是注入了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新动能。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燃烧,消耗的是资源能源,产生的是GDP,留下的是污染。环境消纳污染物能力是有限的,而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发展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即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和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绿色低碳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要求发展碳排放权、污染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强化绿色低碳的“门槛”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需求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六是开辟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新途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人民深度融合。在美国宣布退出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的背景下,中国逆势而上,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将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拓展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途径,并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让中国产能走出去,促进中国与各国产能合作树立了良好的绿色环保形象。
切实找准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对31个省份的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之严前所未有。但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相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仍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均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生态环境变化不协调。环境质量指标变化不协调。一些大城市夏季出现空气臭氧浓度上升趋势,水质较好的长江流域出现水体总磷浓度上升现象。局部环境变化趋势不一致。全国环境质量虽总体改善,但首轮中央环保督察表明,31个省份中仍有27个省份存在局部环境质量恶化的情况。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突出。有27个省份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存在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水资源过度开发,围湖占湖、拦坝筑汊、侵占岸线、毁坏湿地、违法填海等问题多发频发。
二是环保工作进展不平衡。燃煤污染控制不力。不少省份违规新建中小燃煤锅炉。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发现,9省份在“大气十条”出台后仍新建10蒸吨以下中小燃煤锅炉达13040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首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核查的35个重点城市中,经核算,每天累计直排生活污水达1200多万吨。养殖污染十分突出。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对22个省份都指出了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典型事例。某省太湖一级保护区内16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约有80%无治污设施。
三是思想政治站位不够高。重视程度层层衰减。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发现,某省委常委会曾连续两年未研究环保工作,市、县党委常委会较少甚至不研究环保工作现象并不罕见,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现象明显。干预执法问题突出。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发现,一些市以下地方政府仍在出台阻碍环境执法的“土政策”文件,甚至有地方政府仍公然违法要求执法部门撤销环境违法处罚决定。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地方工作人员人为干扰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存在通过杂物堵塞排污口、设立挡水墙治理黑臭水体等造假现象,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完全违背,政绩导向存在明显偏差。
四是改革发展理念不适应。一些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部分职能部门违法行政、相互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甚至伙同污染者欺上瞒下。在首轮中央环保督察问责人员中,涉及相关部门的人员达6638人。将环保与发展简单对立。环保与发展是统一的,污染因发展而产生,必须从发展源头去解决。环保既是最基本民生,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产业。没有看清国际时代背景。有人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环保要求过高与我国现阶段不相适应。但如果在环保方面不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我国企业就不可能走出去全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着力增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动力
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从而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政治素养。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应紧紧抓住影响生态文明决策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生态文明课程,而且应将其全面融入其他各门课程,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素养,使之成为行动自觉,贯穿决策始终。强化法律法规约束。对各项法规是否符合生态文明要求进行全面评估,凡不符合的,应在制(修)订中及时予以完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注重政策规划引导。对已经或将出台的政策规划是否符合生态文明要求进行评估,凡不符合的,应及时予以调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优化干部专业结构。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应统筹配备具有较丰富生态文明知识的班子成员,有助于集体决策时统筹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避免“无知者无畏”。严格生态文明考核。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对各级各部门进行考核及奖惩,严肃问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其次,要着力强化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工业化进程。应以不断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和产业政策倒逼污染严重区域压缩“两高一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全国应自上而下编制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镇体系规划并推进实施,配套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缓解“大城市病”。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养殖与种植业协同发展,以种定养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确保粪便能完全综合利用,既减少化肥施用量、防止污染,又改善农产品品质。着力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建立碳排放权、污染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和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无公害食品及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将环保需求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三,要着力增强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行动自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应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小学、中学和高校教材体系,在国民教育各阶段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全面公开环保决策、监督管理和企业排放信息,让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成为永不离开的监督员。支持环境公益诉讼,鼓励公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环境权益。改进公众宣传方式。防止说教式宣传,鼓励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喜闻乐见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做到知行合一。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通过阶梯电价、水价、气价等措施,促使公众主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出台政策鼓励开发节能灯、节水器等节能环保设施,引导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
作者单: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郭伊均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