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全方位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途径。
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对资源和环境施压越来越大的历史,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是威胁生态系统的强大外部干扰力。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耕时期,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相对较小,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后,随着贸易、科技突飞猛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同时人类片面地追逐物质利益,从自然界大量索取资源、能源,把废弃物抛置在自然生态空间里,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家和有识之士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开始呼吁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萌芽并逐渐完善,进而成为全球的共识。事实说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才能使人类文明健康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我国实际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颇为严重,尽管我们已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此作出了努力,但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环境保护正处在负重前行阶段,已实现的目标还是阶段性的,仍有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需要以战略的思维、科学的规划、有效的举措,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解决我国复杂生态问题指明了根本道路。
破除发展就会造成污染的旧观念和旧模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我们实践的行动指南。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破除发展就会造成污染的旧观念和旧模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对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一是推进绿色发展。通过法律、政策和观念倡导,把绿色发展贯穿到经济、技术、产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实质就是要实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排污强度高,经济发展环境代价大,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民心之痛,民心之患,所以必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打好环境保护的攻坚战。包括实施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管控。特别重要的是要建立严惩重罚制度,对偷排、超排和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等有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平衡共生关系。要通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严格保护耕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五大措施,使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自身的调节和循环能力。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我国生态环境监管方面长期存在着部门职责交叉,多头监管和“碎片化”监管等问题,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发现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出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漏洞和弊端,所以要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这一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制度创新,将打破现有体制所形成的利益格局、惯性思维和工作机制。相信我国有足够的信心和智慧取得改革的胜利。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戴燕艳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