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4 10:11:16 来源:中国江西网阅读:6054
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授牌。我省资溪县荣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并在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作典型发言,同时新增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全省已有靖安县、婺源县、井冈山市、崇义县、浮梁县、资溪县6个县(市)先后获评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三;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五,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地位。
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到“厚待青山得金山”。靖安县等六个县(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示范推广”的基本原则,有的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的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壮大“美丽经济”。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六个县(市)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作示范、勇争先”,他们“串珠成链”,在赣鄱大地上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靖安:升级绿色发展模式 加速“两山”双向转化
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壮大农旅结合产业园、推进大数据融合发展……靖安依托“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管护为基础,以“生态+大健康”产业为龙头,以强攻工业为重点,以兴农旺旅为支撑,唱响“有一种生活叫靖安”的品牌。
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靖安以红头文件禁伐阔叶林、主动缩减木材砍伐量,关停并转木竹加工企业200多家;全县实施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并运行覆盖11个乡镇的生活污水处理站96座,建设配套管网99.8千米;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厂1个,垃圾压缩转运站9个;继靖安“河长制”被中国改革网列为2017年最成功的改革案例之一,2020年11月,北潦河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入选首批国家级示范河湖建设的河湖;推行“树保姆”管护模式,对全县近5000棵珍稀古树名木进行建档挂牌保护,确定专职人员担任“树保姆”。
加快绿色经济转型升级。靖安构建大健康产业,引进康疗养生、特色小镇、文创基地三类项目,着力构建“游、食、药、医、养、管”六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引进了南大一附医院、金鸡山养生养老等项目。致力于绿色低碳工业,靖安将工业主攻方向锁定在硬质合金工具、绿色照明产业,仅江西缘生生物有限公司就投资20亿元。壮大农旅结合产业园,全县62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认证面积16万亩,建成百香谷、象湖湾等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县休闲农业企业达148家。在全省建成第一朵“生态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高新技术,对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并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转化路径。
全面加大生态体制机制创新。靖安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编制了《靖安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负面清单》,涉及11个行业、97类项目。近年来,全县先后否决了印染、铅蓄电池等项目140多个,累计拒绝外来投资达260多亿元;构建了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先后开展了环保“零点行动”、生态检察等专项行动,推出“互联网+森林公安”新模式。实行最严格的追责制度,靖安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评分占20%以上。
婺源: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勇当绿色崛起先锋
“杀猪封山”“封河禁渔”“生子种树”……婺源古人朴素的环境保护思想,催生了环境保护习俗。近年来,婺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的“婺源之路”。婺源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县、第二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等30多张金牌名片。
“林长制”“河长制”“鸟长制”……婺源在“十三五”期末实现“零砍伐”;禁养,对全县900多座山塘水库进行了回包,实行了人放天养;禁排,坚持招商引资、环保先行,2007年以来,婺源关闭了近百家竹木加工企业,谢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近千个,主动关闭了近200家污染严重企业。
山峦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拥有“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在全省率先创建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工程。成立了“环保警察”,对全县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全县深入推进林长制、河长制、街长制、路长制,县乡村三级干部担任生态监管员,对全域生态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从“地无三尺平”的篁岭村,到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篁岭晒秋”不仅成为“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村还是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点。婺源依托生态优势,推进旅游提质升级,建设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健全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全域开发大格局,打造“全域、全时、全维”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大农业”转型升级,依托旅游推进“黄”旅融合(油菜、皇菊)、茶旅融合,全县有机产业蓬勃发展。
下一步,婺源将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着力推进生态产品的确权、量化、评估工作,加快建立生态权益资源库,构建分类合理、内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搭建“两山银行”生态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着力推动生态资产赋能增值。
奋进“十四五”,婺源将牢牢把握“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全面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进一步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加快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井冈山:红色资源“兴”起来 绿色优势“活”起来
连续十年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五年来全市造林绿化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2020年空气优良率达99%,平均PM2.5浓度每立方米18微克,国考断面水质100%达标……这一系列亮丽的数据背后,得益于井冈山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大力践行“两山”理念,让红色资源“兴”起来,绿色优势“活”起来。
翠竹挺拔、松柏苍劲的井冈山不仅山林绿,历史更红。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红绿结合、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井冈山积极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均顺利收官,打造了2个特色村点、150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和1500户美丽示范庭院,荣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
井冈山深入推进红色低碳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监察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
井冈山聚力推动“231”富民产业,免费为群众提供茶苗200余万株、果苗26万余株,新增茶果种植面积6600余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000亩,清理撂荒土地876亩,奈李、黄桃、蜜柚等生态果销售额突破1亿元。
井冈山坚定不移走生态工业之路,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加工“1+2”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现代化。秀狐科技、耀发光电、银泰福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一批有实力、无污染、有税收的项目陆续投产,新经济产业园、井财基金小镇建成运营,2020年总部企业纳税1.29亿元,引进投资基金86支、资金总规模超35亿元。
井冈山以“发展新业态、提升承载力”为重点,着力构建“全时、全域、全业”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井冈山推动红色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入选国家发改委和文旅部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红色培训在规范中继续领跑,目前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接下来,井冈山将持续探索“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在生态产品生产总值(GEP)核算、“红绿”融合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紧扣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围绕生态产品、生态旅游等自然资源流转开发、森林碳汇等方面先行先试,争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示范区。
崇义:“两山”双向转化 赋能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生态文明收获幸福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