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叶文虎: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时间:2008-12-09 14:14:37 作者:叶文虎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阅读:7284


  gif">

  这些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从消费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注意力,已经开始往精神生活、文化娱乐和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的发展上。具体表现为,一是食物支出不断下降,文化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长;二是生存空间即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虽然农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另一个方面,与城市相比的相对值却一直在下降,1978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9,2002年上升到3.5,西部地区某些省份如宁夏、青海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不足150元,农村卫生条件、医疗条件差的情况在全国仍普遍存在。

  当然,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向城市看齐,更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农村生活习俗,因为其中积淀着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既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必须立足农村实际。

  

  1.4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表现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农村人口问题折射在农业、农村问题上,最终形成“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已经成为共识,在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只有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壮大城市化的基础,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从农村人口入手抓起来。故本文认为“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解决以农村人口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就谈不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破解途径的思考

  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就是转变我国农村的生存方式的问题,而关键或突破口就在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要使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境界,首要的条件是有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了解信息、精通管理、善与于经营,并且能够随着形势、条件的改变及时变换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的人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这类人基本上不是原来的农村人口,而是城市中有志于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干一番事业的能人。从表面上看来,鼓励城市能人进农村似乎是与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市是相反的举措。其实这是完全一致的,“意欲取之,必先与之”,城市能人进农村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可以使农村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有更强的转移到城市就业的能力,因而也更加有助于农村的现代化与城乡的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这批人进入农村的障碍。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进城市有很高的门槛,城里“能人”进入农村也存在着许多很高的“门槛”。诸如户籍制度问题、土地经营权问题、生产贷款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种种障碍都不利于城市“能人”的进入,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打通一、二、三产,大力发展“龙头+基地+农户”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农村经济难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人为分割,而“龙头+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组织则可以打通一、二、三产,使得原来分别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各企业与农户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企业利益主体,使它们成为同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生产部门或生产车间。而他们如果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就必然会因交易成本的增加和市场风险而降低总效益,且使它们之间的分配不合理;这就必然会使它们各自承担市场风险而难以追求规模效益。打通一、二、三产不但可以提高社会总效益,而且可以增加农民在盈利中的分成,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但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合理配置生产链上各个环节的资源,从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增加效益、降低风险,而且还可以将分散在农村中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特别是,这种农业生产组织模式能有效地克服土地经营权难以流转的障碍。

  (2)制定有利于“三流转”的制度与政策,大力扶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三流转”是指人(人力、人才)、财(资金)、物(土地、生产装备)的流转。[4]由上文所述可见如果农民不被组织起来,农村就不可能走上现代化的生产轨道、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加强。而农民能够被组织起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土地的经营权能够流转,因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才能使农业生产逐渐形成规模化,也才可能创造出吸引“能人”进入农村创业的条件。另外,城市“能人”进入农村创业还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对于农业生产这种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无疑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城市里的人员、资金、技术、信息不能持续不断地流入农村,农村的发展就将旷日持久,城市化与现代化也将遥遥无期。因此制定有利于“三流转”的制度与政策,大力扶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3)注意建设小城镇,夯实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载体。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其实就是要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功能,把大量的生活资料、工业原料聚集在一起,将城市的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入农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离开了这一点,小城镇、乡镇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小城镇作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空间载体,其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如通讯、交通、电力、供水、房产、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为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诸如产品的价格、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信息,以及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的建设。功能日趋完善的小城镇将通过提升乡镇企业的规模化,来吸引城市科技人员向小城镇流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促进这些“能人”向小城镇的有序流动,还必须对小城镇中的财政、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并通过贷款、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奖励,使“能人”能在小城镇中得到更为宽松的环境与发展空间,使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得以提高,为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必须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方式入手,逐步消除城乡生存方式上的差异。我们以为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手段必须通过统筹,实现共赢,以达到和谐。“共赢”是指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共赢,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益共赢,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共赢,“共赢”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准则。“和谐”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既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更是各种行政管理手段整合的准则。

  「参考文献」

  [1]王奇,叶文虎。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J].生态经济,2002,(1):28~30.[Wang Qi ,Ye Wenhu.From Two-production Theory to Three-production Theory[J].EcologicalEconomics ,2002,(1):28~30.]

  [2]叶文虎,邓文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1~4.[Ye Wenhu ,Deng Wenbi.It is Vit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 Build up a New Kind of Survival Style[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2001,(3):1~4.]

  [3]刘斌,张兆刚,霍功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70~472.[Liu Bin,Zhang Zhaogang ,Huo Gong.Report ofChinese Farming-farmer-countryside Problem:Problems ,Actuality,Challenge andCountermeasures[M].Beijing:Chinese Development Press,2004.470~472.]

  [4]叶文虎,王鑫海。“三流转”制度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J].中国发展,2001,(1):51~57.[Ye Wenhu,Wang Xinhai.Free Combination of Three Elements and Farming-farmer-counrysideProblem in China[J].China Development ,2001,(1):51~57.]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