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1-24 11:00:22 作者:樊纲来源:《医院领导参考》 2002年02期阅读:5609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中国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过去一个阶段具有拉大的趋势;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由地方政府“乱摊派”、“乱收费”所引起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而最重要的是,想在与农业有关问题的范围内做文章以求解决以上的问题,目前看都是难以奏效的,或者是难以实施的。我们不妨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关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也就是在许多人离开土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在某些沿海地区,正是由于人走了,规模经营才开始实现了)。
第二,很难靠提高农产品高价来维持农民的收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在加入WTO,进一步加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下,维持这种高价已经成问题,更不要说再进一步提价了。而且从国内市场本身的供求情况看,目前的市场价格在相当一段时间可能都难以持续提高(不因进口增加而趋下降已经不错了)。人为地提价,只能使供给扩大而迫使市场价格下降。在这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想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尽快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保持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还不能人为地把农产品价格维持在大大高于国际价格的水平上。这是因为,食品价格是决定非农产业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成本越高,我们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低。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一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对我们的经济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国际上一方面有人希望中国开放农产品市场(主要是农场主集团),而另一些人(主要是工业集团和劳工组织)则巴不得中国封闭市场,搞“粮食自给自足”、“自己养活自己”,因为这样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就会因农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提高,对他们的竞争力就被削弱,他们的就业就可以保住。都是有他们的利益在背后的。而比较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的作法是,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现有水平,当需求扩大时,如遇供给不能跟上的情况,就靠扩大进口来弥补不足(目前我国进口粮食只占总消费量的1%左右,进行适当调整而又不损害“粮食安全性”的余地还很大)。但是显然,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作文章,已经不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其他产业的问题。
第三,土地承包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变。与规模经营相关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争论。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状况和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户承种的那一小块土地,已经不是“高收入的来源”,而是“社会保障”(“保命田”)。有了这样一块强制性地不可出卖、不可转让(当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转租)的土地,至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收入源泉,在农民无法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如进城务工或乡镇企业)、或者又失去了收入较高的非农就业的时候,可以有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避免中国陷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城市贫民”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农民已经在非农产业中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不应发生重大改变的。
而从以上三个“不是出路”的问题的分析中,我们也自然可以看到出路何在: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说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依赖于土地的人少了,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才能更有效率,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产品的价格也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应有的变动,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取更高的收入,农业和工业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定要超越农业的范围、超越农村的范围、超越农民的范围加以思考,反倒应该更加关注、更加重视如何发展工业、发展非农产业的问题,更加重视这些产业如何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就业,使这些行业所能提供的就业迅速增加(而不是象最近几年增速趋缓)。这里要认识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是,当人们解决了吃饭这个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即收入的提高,国民总产值的增长,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虽然仍然要以农业为基础,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这样),而是取决于我们生活消费中其他非农产品的增加,如衣物、住房、电器、交通、通讯、旅游、娱乐、公共基础设施,等等。这时经济发展或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标志就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和时间越来越少,而人类的其他活动越来越多。只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并由此出发制定我们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我们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短时期不能完全做到的事,不等于现在就可以不去努力朝那个方向去发展;只有现在开始努力了,最终才能积过去之努力而最终解决问题。短期内的政策制定,必须与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相衔接,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势头,不因当前的短期需求而耽误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进程。
2001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