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李军:从“创置社田”到“农地减租”

时间:2018-06-02 10:33:12 作者:李军来源:《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阅读:8650


  对于工作人员的困境,实验区领导层更多只是告诫工作人员应坚守“协助”的立场,面对主佃纠纷“本区辅导员只能以最公正之立场,从旁调焉,如不生效,则惟有旋其向主管官署诉请处理,切不可从中主持。因本区并无行政或司法之权力故也”。54当歇马乡民教主任王志杰办理减租被保长中伤时,实验区作出的处理意见却是将他“与其他社学区民教主任对调,借以缓和空气。仍饬彭辅导员从中疏解”,并重申“二五减租应由政府工作人员推动,本区同志只能立于辅导地位,以免引起误会”的立场。55

四、余论

  综上可知,平教会在乡村建设实验过程中也进行着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土地方案。战前的定县实验时期,平教会对土地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但因缺少政治权力支持,只得将生计教育的重点放在改良农业和建立合作社方面。战后的华西实验延续了定县时期形成的组织化、合作化的经济建设理念,不过此时平教会已明确认识到社会变革的主题是经济,而乡村经济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由此,平教会提出统租分佃和创置社田的方案,试图通过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改变土地关系,实现农业组织化、现代化与科学化的目标。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创置社田只是设想,基本没有实施。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发布了农地减租命令,平教会积极响应,希望借助政府力量保佃减租,维护佃农利益,同时大力组织合作社,以其统租分佃。

  平教会的土地方案尤以创置社田为特色,它既不同于中共领导下以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土地革命,也有别于国民党主张的“扶植自耕农”和“二五减租”的和平土改。56此方案表明平教会希望通过温和的方式和组织生产的力量以解决土地问题,达成合作化和组织化的生产生活模式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此而言,平教会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改良主义”范畴,属于“不保守的改良”。

  然而,平教会的和平土改历程始终充满着张力。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民间社团,平教会既力图保持自身的政治独立,但又不得不寻求政治权力的支持,要达成平衡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平教会未能改变传统乡村的权力结构,没能在乡村内部建立起本土化的动员机制。触碰的土地问题,牵动了地方的权力格局,伴随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都非平教会所能轻易解决。此外,资金方面又过于依赖美援,加之战乱动荡,通货膨胀,缺乏相对稳定的实施环境,这些都使平教会的土改探索基本停留在方案层面,难以付诸实践。

  *本文为2016年重庆社科规划项目“民国时期晏阳初华西实验区史料整理与研究”(2016YBLS10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一般交叉项目“近代乡村建设教育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研究”(2016YBJC02)的研究成果。撰写过程中,承蒙苑琛、石嘉两位学友惠赐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注释】

  ①潘家恩:《重思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载《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张艺英、温铁军:《从平民教育、县政实验到土地改革——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乡村改造”道路》,载《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

  ②一些学者已注意到了平教会的土改实践。比如,山本真:《国共内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二五减租”政策——以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援助下的四川省为例》,载《近代中国》(台北)第151期(2002年);谢健:《国家政策与社团实践: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农地减租问题考察》,载《史学月刊》2016年第5期。

  ③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工作报告》,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66—288页。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22—230页。

  ④姚石庵:《农民生计教育与乡村经济建设》,载《农村经济》第1卷第6期( 1934年)。

  ⑤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简史》,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2卷,第355页。

  ⑥李景汉:《定县土地调查》下篇,载《社会科学》(北平)第1卷第3期(1936年)。

  ⑦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8页。

  ⑧李景汉:《定县土地调查》下篇。

  ⑨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2卷,第87页。

  ⑩晏阳初:《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演进的几个阶段》,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369页。

  11晏阳初:《致E·赛登斯特里克》(1934年3月3日),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4卷,第394页。

  12宣朝庆:《地方精英与农村社会重建:定县实验中的士绅与平教会冲突》,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13李在全:《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

  14四川第三行政督察区包括巴县、江北、合川、江津、永川、綦江、璧山、铜梁、荣昌、大足10县和北碚管理局,共有人口532万,耕地面积1230万亩。华西实验区初名“巴璧实验区”,总办事处设璧山县,开始时只有璧山的四个乡镇。1947年8月,实验范围逐步向全专区扩展,至1949年11月已扩展到7县1局的160个乡镇。参见谭重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5孙则让:《华西实验区工作述要》(1949年2月11日),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41。

  16晏阳初:《致G·斯沃普》(1949年2月2日),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4卷,第687页。据全文看,“土壤改良”似应为“土地改革”,但笔者并未见到该信英文原件。

  17孙则让:《华西实验区工作述要》(1949年2月11日)。

  18纪:《旧问题新认识》,载《乡建工作通讯》第1卷第1期(1949年)。

  19晏阳初:《致G·斯沃普》(1949年2月2日),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4卷,第687页。

  20孙则让:《华西实验区工作述要》(1949年2月11日)。

  21《四川省第三行政区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农村建设计划》,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22。

  22同上。

  23孙则让:《华西实验区工作述要》(1949年2月11日)。

  24《四川省第三行政区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农村建设计划》。

  25《华西实验区工作答客问》,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57。

  26农复会五名委员分别由中美两国总统任命,中方为蒋梦麟、晏阳初、沈宗瀚,美方为穆懿尔(Raymod T. Moyer)、贝克(John Earl Baker),蒋梦麟任主任委员。参见《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工作报告》(1948年10月1日—1950年2月15日),载黄俊杰:《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史料汇编》,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版,第22—25页。

  27《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简述》,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41。

  28《四川省第三行政区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农村建设计划》。

  29同上。

  30同上。

  31《华西实验区工作答客问》。

  32《四川省第三行政区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农村建设计划》。该计划中注明了美援贷款的计算方式,即全区组织4000社,每社平均贷款购置45亩,每亩地价100元(金圆券),贷以六成五,总计为1170万元(金圆券),折合美金292.5万元。

  33《北碚申请美援计划书》,载《卢作孚研究》2017年第3期。原件藏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

  34《江津县运用美国援华农村建设专款三年计划》,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213。

  35晏阳初:《致G·斯沃普》(1949年2月2日),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4卷,第691页。

  36谭重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

  37《晏阳初致孙廉泉信》(1948年12月8日),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105。

  38唐载阳:《华西实验区的历史回顾》,载詹一之(编著):《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成都: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2001年,第223页。

  39《合作组关于北碚示范创置社田的签呈》(1949年6月7日),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195。

  40黄立人、章欣:《论“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载《档案史料与研究》1998年第1期。

  41《四川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为实施农地减租告民众书》(1949年8月31日),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100。

  42《华西实验区总办事处为推行农地减租致各工作人员快邮代电》(1949年9月4日),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100。

  43《璧山县农地减租督导团组织办法》(1949年9月23日),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9-1-178。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