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刘奇:乡村振兴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

时间:2018-01-16 20:21:52 作者:刘奇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24期阅读:466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经历了两次动能转换,眼下正在酝酿的是第三次。每次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第一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分”,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经营主体从几百万个生产队一下子分解为2.3亿个承包农户,家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极大发展了生产力;第二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流”,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大流动,使城乡经济一片繁荣,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 使乡村的“形”“神”皆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 这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合”,就是使各种要素、各方力量集合发力。借用物理学术语,三次动能转换带来的是三大物理变化,第一次“分”带来的是“裂变”,第二次“流”带来的是“流变”,第三次“合”带来的是“聚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550万个生产队分化为2.3亿个农户经营主体,亿万农民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他们用双手创造财富, 既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温饱问题,又极大地推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民有了余钱之后,开始走入第二第三产业,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规模一度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农村改革的经验,又启迪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高层的大智慧者从中发现了市场的威力,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并付诸实践。这一由一个“分” 字引发的裂变效应,其实践价值和理论创造,彻底改变了中国,解决了温饱,繁荣了城乡,跳出了计划经济的陷阱。

  如果说,“ 分” 是在农村内部,第二次动能转换中的“流”, 则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放活,尤其是把农民从土地和乡村中解放出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能够一路逆势上扬,农民工居功至伟。资源要素大流动使城乡在“流”中化“蛹”为“蝶”,在时空隧道中涅槃。用农民的话说:生活看住、生态看树、发展看路,30多年来中国农村减贫人口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三,为世界称道。乡村中小洋楼比肩而立,村村通全面实现,生态绿化美化大有起色,更有500万农民工“城归”回乡创业。这一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现象恰如物理学上的“流变”现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三次动能转换。培育新动能的关键就是形成“合”力,把各种现代元素注入农村、注入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的历史性变革。具体而言,有六大合力:即三“物”组合、三“产”融合、四“生”契合、城乡统合、要素集合、功能整合。“六合”能量将产生像物理学上“核聚变”一样的巨大威力。

  所谓三“物”,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只有微生物的介入,农业才能克服石油农业的弊端,构建起有机生态循环系统。

  所谓三“物”组合,就是要把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有机统一起来,重点在于重视微生物的作用。以往我们过于强调植物和动物产品,也即农作物和畜产品的生产,而忽视微生物的生产,导致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被打破。一亩优质的耕地,应有16万条蚯蚓、300 公斤细菌真菌和5%-12%的有机质含量,三个指标都是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的开发有广阔的空间, 目前已形成了六大领域,即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能源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药品、微生物清洁剂,每一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美国的生物肥已占总用肥量的50%多,我国仅占10%左右。仅就微生物食品而言,它还具有六个不争的特点: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农产品争市场、不与其他争资源。我国年生产食用菌3000 多万吨,产值2500多亿元,人均消费60多克。按营养学家的建议,每人每天应吃250克以上,对改善健康大有好处,照此推算,目前还应增加4倍的产量,那就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所谓三“产”融合,即农村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发展,不是我们今天才发明的,我们传统农业追求的“男耕女织”模式就是按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设计的。耕与织多余的产品拿出去卖就形成了第三产业。以往我们都割裂来看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三者是互相促进、有机融合的。比如说,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是第三产业。它反弹琵琶,用三产带动二产引领一产。美国夏威夷州30%的农产品都是通过乡村旅游的方式销售出去,既解决了销路的问题,价格又不错。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种、养、加、销、游”五环联动,这五大环节是骨干、是主体,其他都是在这条产业链上派生出来的。只有做好五环联动的文章,三产融合才能打造成产业的命运共同体。

  所谓四“生”契合,即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者要契合。农业生产不能不顾生态,不能再严重污染土地河流;农民生活不能不顾生产,一些地方搞农民洗脚上田, 建高楼,使得农民远离农田,也不科学;农民生活也不能不顾生态, 落后的、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要抛弃。生产、生活、生态的契合, 如果没有与发达的现代化市场连接,便只是徒有躯壳,农产品只有建立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才能卖个好价钱,因此,“三生”之外还应加上“生意”。在农产品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质的问题成了问题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重新思考,即由生产型向生活型转轨升级,围绕健康中国做文章,围绕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长寿水平做文章,让农业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富、农村增绿、人民增寿”的四增产业。只有四生契合,互相依存,互为因果, 才有高品质的生活、高效益的生产、高文明的生态。

  所谓城乡统合,重点在于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各种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民难以享受。例如教育,因为学校撤并,现在很多村子没有学校,农村学生到镇上读书,每年每人花费要增加8000元以上,到县城则需要1.5万元以上。又如医疗,农民奔波三千里,挂号三礼拜,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这很不正常。必须改变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两“公”只姓城不姓乡的局面,下大功夫,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步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战略。

  所谓要素集合,即把现代元素集束向农村投放,包括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金融、现代设施、现代人才等。我国农业现代化腿短,短就短在缺乏现代化元素的注入,如果像工业、像城市那样集中投放现代元素,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指日可待。但至今城乡二元制度根深蒂固,虽有松动, 障碍依然重重。农业的现代化需要“三体共化”,即作为本体的农业、作为主体的农民和作为载体的农村必须同时现代化,只想让农业现代化,只在农业上下功夫投入现代元素,而主体农民和载体农村落后就产生不了现代效益。更何况,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首先是人的复兴,有着八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不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难以成真。

  所谓功能整合,即要把现代农业的六大功能整合起来。一是食物保障功能,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引发社会恐慌,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任何时候都受到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农产品供给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的4.0版过渡。二是原料供给功能,许多工业原料都来自农业, 例如玉米是制造乙醇的原料,但是目前我国玉米产量过剩,大豆产能却不足,这就需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调结构”。三是就业收入功能,农村有八九亿人口,除了外出打工的2.8亿,其余都生活在农村,他们要在那里生存与发展, 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仍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这个数字比新中国成立时的总人口还多,就是说我们干了七八十年,农民总数没减少还增多了。四是生态保育功能,工业社会的理念是人定胜天,是破坏生态, 而农业文明的理念是保护自然。五是旅游休闲功能,乡村旅游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成为一种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六是文化传承功能,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才得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农村农业,载体也是农村农业。功能整合,就是在实践中,不能单一考虑只发挥农业的某一项功能,要尽可能多地把六大功能都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日本人把田里用彩色水稻种出图案供游人参观,比如正大集团把养鸡场建成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等。只有整合功能,才能拉长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

  中国农业正处在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在总体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果不与上下左右前后搞好协作,个体的工作将毫无价值。人类社会已经由物质匮乏时代的生存之争进化到物质丰裕时代的利益合作,这是大趋势。合则利益巨大, 潜力无穷,以“合”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才能产生像“核聚变” 那样的巨大能量。就大历史观而言, 赫拉利《人类简史》考证,人类的祖先原有6大人种,延续到今天的只是一个叫“智人”的人种,其他五个种类都先后灭绝。就单个而言, 其他人种有的比智人聪明,但因为智人会编造团结协作的故事,从而引领族群协作共事,形成合力。于是智人就逐渐进化成为地球生物链最高端的我们。“合”是人类生存的法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