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03 14:04:16 作者:刘奇来源:爱思想阅读:7514
所谓城乡统合,重点在于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须下大功夫,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步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战略。
所谓要素集合,即把现代元素集束向农村投放,包括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金融、现代设施、现代人才等。我国农业现代化腿短,短就短在缺乏现代化元素的注入,如果像工业、像城市那样集中投放现代元素,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指日可待。农业的现代化需要“三体共化”,即作为本体的农业、作为主体的农民和作为载体的农村必须同时现代化,只想让农业现代化,只在农业上下功夫投入现代元素,而主体农民和载体农村落后就产生不了现代效益。
所谓功能整合,即要把现代农业的六大功能整合起来。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任何时候都受到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农产品供给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的4.0版过渡。二是原料供给功能,许多工业原料都来自农业,例如玉米是制造乙醇的原料,但是目前我国玉米产量过剩,大豆产能却不足,这就需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调结构”。三是就业收入功能,农村有八九亿人口,除了外出打工的2.8亿,其余都生活在农村,他们要在那里生存与发展,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仍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四是生态保育功能,工业社会的理念是人定胜天,是破坏生态,而农业文明的理念是保护自然。五是旅游休闲功能,乡村旅游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成为一种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六是文化传承功能,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才得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农村农业,载体也是农村农业。功能整合,就是在实践中,不能单一考虑只发挥农业的某一项功能,要尽可能多地把六大功能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整合功能,才能拉长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
治理转型:构建“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
今天的乡村已不是过去的乡村,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体由稳定性向流动性转变,社会生活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社会空间由地方性向公共性转变,社会结构由紧密性向松散性转变,社会的细胞即家庭由完整性向破裂性转变。
社会文化由前喻性向后喻性转变。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类的文化传承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后喻文化就是现在年轻人先知道,学会后传给老年人。过去就是老人通过经验积累把他积累的经验传给后代,现在不需要经验了,反过来了。特别在农村这个现象很普遍,手机电脑出了问题都问儿子孙子。社会价值由一元性向多元性转变,社会行为由规范性向示范性转变,社会治理由威权性向碎片性转变。
这样的背景下若我们不改变治理方式,就无法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首先,要构建一个政府、市场、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
第二,要构建一个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地位公平、结果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有了这样一个社会制度环境,我们的改革措施才能顺利推进。
第三,要打造一个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自治、德治是中国传统社会采用的治理方式,这方面我们有不少经验。今天提出来培育新乡贤,乡贤在过去社会治理中起非常大作用。乡贤是一个地方的标杆,社会的价值导向,有重要的社会治理作用,是国家与千家万户结合的一个缓冲带。国与家、公与私、官与民,在硬性结合的时候会带来许多矛盾,乡贤能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这些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好好继承。今天需要强化的是法治,要靠法治来推进制度发展,比如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农业保护制度,这些都要通过法治的手段向前推进完善。还要利用法治手段扫黑除恶,靠法治的力量扶正去邪、弘扬正气,把社会不良风气如赌博等都整顿治理好。
第四,要推进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包括产权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农业知识保护制度改革、城乡融合制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等等不断的深化,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是要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干部队伍,没有这样一支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就很难实施。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绵羊都会变成狮子;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狮子都会变成绵羊。所以干部的带头作用非常关键,如果我们的官员不是真的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那就很成问题。
作者: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