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3 13:28:48 作者:韩俊来源:农视网 2018年7月9日阅读:7463
叫乡村振兴,为什么不叫农村振兴?一字之差,“农村”更突出农村是搞农业的地方,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乡村振兴”更突出地域概念,不光是农业,乡村不能只搞农业,而且乡村今后也不光是农民生产生活居住的地方。像欧洲,法国的乡村,居住在法国乡村非农民占三成,这叫逆城镇化,我们的逆城镇化也会到来。
“天价彩礼”、“厕所革命”不只是噱头 焕发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韩俊说,现在讲“厕所革命”,有的地方可不就是搞个形象工程革命就完成了,有的地方厕所一改,政府补千八百块钱,农民掏一两百块钱,改完就不管了,冬天一上冻,农民着急了,冻了怎么弄。在北京知道,北京现在厕所各个也没有真正完成,郊区、城中村家里哪有厕所,都是旱厕。所以我就讲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每一项工作都很严,媒体要关注,要突出问题导向,要及时讲这些问题,现在我们不怕讲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忽视问题,我们把他当成一个口号来喊,喊十年二十年乡村也振兴不了。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就说现在天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负担,现在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天价彩礼,“一动不动”,一动就是汽车,不动就是房子,或者三斤三两,三斤三两钞票就是十万,不用称,这个不算高的。现在很多我们在找一些这样的典型,在整治天价彩礼,还是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农村的不良社会风气。不光是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的乡风文明,还得靠德治,靠自治,靠乡规民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下,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农村由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加快演化。一些地方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传统重义轻利的乡村道德观念侵蚀淡化,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人情社会商品化,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逐渐解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失范。一些农民社会责任、公德意识淡化,与家人感情日益淡漠,家庭观念不断淡化,导致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陈规陋习盛行。一些地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和过度消费盛行。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缺乏一套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特征、符合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办法和载体,隔靴搔痒、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突出。
乡村是否振兴,要看农民的精气神旺不旺,看乡风好不好,看人心齐不齐。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提升展示和宣传。
人口流动大,乡村靠谁振兴?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我们2017和2011年相比农村常住人口减了九千万人,我们要和2000年相比减了3亿人以上,现在很多村庄叫房堵窗,户封门,家家不见年轻人,有的村可能一看就剩几个人了,中国农村正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这里面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人口的变化。人都流走了乡村怎么振兴?靠七老八十的人振兴?现在乡村就是一个共同体,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的基础,农民靠一个熟人社会,谁都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传统的道德、伦理、习俗大家都是承认的。但是现在乡村共同体正在大量解体,很多人回去不认识自己的邻居了,很多人回去根本认不了全村的人。像我们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村里的人哪一个不认识的。
乡村振兴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转型。一是农民持续流动。2017年全国乡村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9081万,比2000年减少了3.127亿。大量人口向城镇迁移,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程度加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家庭分离,村庄空心化、“三留守”问题严重。二是农民出现分化。原来同质化的农民群体产生了明显的职业分化、收入分化、利益分化,带来农民意愿诉求多元化和行为方式多样化。2016年全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2.1亿人,比2000年和2010年分别减少1.5亿人和6000多万人。处于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农民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往往采取不同的利益表达方式,给农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三是农民原子化。市场经济发展激发了农户个体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同时瓦解了一些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合作机制,强化了农民个体意识,弱化了农民对村庄生产生活共同体的意识。
面对农村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一些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基层政府和组织的服务、组织、动员能力弱化。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管理权威和服务能力弱化。四是村民自治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组织农民的难度不断加大。
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乡村治理方式,既要注重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和方式,更要注重发挥农村传统治理资源的作用。比如,近年来,浙江率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完善自治、加强法治的同时,制定村规民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等道德章程,设置道德讲堂、德育基地、文化礼堂等各类载体,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提升德治水平,促进“三治”相结合,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乡村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借鉴浙江等地经验,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精准扶贫够精准吗?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韩俊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上阵、亲自督战,总书记在“三农”工作领域花精力最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精准。当时研究中国有多少贫困人口,这个数是有的,每年有多少人脱贫,这个数是有的。但是你到一个县里我们调研去问,谁是贫困人口?你说我这个县还有30万,你把档案给我看,这30万人是谁,没有,不知道在哪儿。说我这个县3万人脱贫了,这3万人是谁,你把花名册给我,没有,确实没有。因为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建立了一个调查系统,一个县也就抽最多的200人的样本,还有七八十个县没有样本,平均一个县150多户抽样,他不可能用一百多户的抽样推这个县多少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只可以告诉你全国有多少贫困人口,每年多少人脱贫,也可以大体说每个省有多少贫困人口,这个省谁脱了贫,但是谁是贫困人口,谁脱了贫,统计局说我真的不知道,因为他抽样推断,怎么能知道?所以我们从2014年开始搞建档立卡,13万个村2900万户8900万人找出来了,后来发现不精准,有的省精准率还不到70%,搞了两轮回头看,最多一年两百万人搞回头看,就是要精准。
生活环境脏乱差,该如何整治?以绿色发展引领一场深刻的乡村革命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乡村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通过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大到1200万亩;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减缓,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速,全国73.9%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但是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基本国情,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上亿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水平较低。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然有290多万平方公里,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物种增多。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污染成本过低。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