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5 13:57:13 作者:赵俊臣来源:爱思想阅读:7750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的地方有的人把自己执行党中央决策做的具体工作看成是对农民的“恩赐”、“救济”、“关照”、“指引”、“领导”。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心态和行为。
那么,用恩赐心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是错误的?
第一,恩赐心态错在没有看到我国的农民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世界多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都曾经历过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阶段,中国也不例外,不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做的贡献时间特别漫长、数量特别巨大。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前,农民不仅要交农业税、各种提留,每年还要做义务工,政府建办公大楼,城里修路建大桥等公共实施,农民却要自带干粮无偿地去干那些繁重的体力活。特别是我们通过计划体制下的定价权,低价定量收购农业产品,将大部分农产品作为“公粮”上缴,让农民以巨大的利益牺牲,来支撑城镇居民享受比农民高得多的生活,并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战略。据中国人民大学严瑞珍等教授研究计算,改革开放前,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农业(农民)向工业(城市)补贴累计超过8000亿元。这种贡献当时被称作“爱国”行为,改革开放后不少学者称之为“对农民的剥夺”。在这种体制下,农民种粮、种棉、种油籽、养猪等,必须完成计划任务,计划外的才是他们的。公粮是无偿的,定购粮的价格也只够成本,粮食是绝对不能流动的,谁敢卖粮就是违法,所得的钱不但要没收,而且要遭受处罚,甚至挨批挨斗。所以,即使农民想节省一些粮食换钱,也只有亏本卖给国家。可以说,计划经济年代是农民无偿地养活了城市人。
赵树凯在最近一篇批评人民公社体制的文章中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万里在大别山区农民家里,看到十几岁的姑娘、60来岁的老汉没有裤子穿。他泪流满面,羞愧不已,说:“我们对不起农民。”在滁县与农村干部座谈,针对“包产到组破坏人民公社体制”的指责,万里说:“如果天堂吃不上饭,穿不上裤子,那么谁愿意去?”从1958年8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建立人民公社,到1983年10月中央通知废除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形式上存续二十五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五年只是瞬间。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农民而言却也漫长,折磨了整整一代人。中国农民忍受了贫苦和压抑,有些人甚至没有熬过这个体制造成的大饥荒,成为这个体制的“生命成本”。
改革开放后,我们延续农业补贴工业、农村补贴城市、农民补贴城里人的政策安排。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投入”总课题组曾经做过估计:仅1979~1994年的16年间,我们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150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入为1755亿元,财政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提取农业剩余净额为12986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金净额达811亿元。另据资料显示,从1980年代初到2003年底,这种剪刀差已累计高达2.5万亿元。
现在国家国力强大了,长期来对农民的贡献该给与回报了,回报的方式之一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有的学者把这种回报称之为“偿还欠帐”,也很有道理。
第二,恩赐心态没有看到现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需要。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有明确论述,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具体化为“六个是”:一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二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五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六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学者们也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释,虽然由于各个学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各异,但是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鸿沟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就是真实写照。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新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陈文胜还认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中国时代难题的战略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忽视乡村的中心地位和城乡关系的平等地位,
第三,恩赐的心态错在没有看到现代国家必须平等对待农民的惯例。
凡是到过发达国家的人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消除了城乡差别,乡村环境优美,农业高度发达,农民享受与城市里人一样甚至较高的待遇。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源于尊重农民,尊重弱者,政府补贴,政策倾斜,社会支持。
第四,恩赐心态错在没有看到乡村振兴是补齐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的需要。
由于多种原因,多年来我们在发展中对农业重视不够,对农民关心不够,以致形成了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补齐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村发展和民生的短板。
对此,张维迎论证说,发达国家会不计成本地为弱者付出。他们懂得,决定一个水桶容量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判断标准不是强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地位。为弱者付出,这首先意味着成本收益完全不成比例的金钱付出,这是社会强者为弱者买单。反之,过度追求金钱效益,由弱者为强者买单,则是社会不发达的表征。为弱者付出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升华。
第五,恩赐心态暗藏着试图暗地里利用职权谋私腐败。
一些人之所以抱着恩赐心态,最根本的在于他们脑子里盘算着利用手中的一点权力谋私。他们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暗地里大搞权钱交易,重复过去“批项目”、“审投资”、“搞试点”的传统做法;有的智库人员抱着恩赐的心态“为农民请命”,以为是他把某些项目“列上规划”,没有他,项目休想“列上去”;有的规划人员抱着恩赐的心态到基层调研,以列上项目做“诱饵”,要求辖区党政机构破格接待迎来送往,暗送好处。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平等对待农民为前提,让农民公平地享受本该是他们应得的待遇,共同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共同分享现代化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赵俊臣主编:剪刀差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昆明版。
2. 赵俊臣:农民享受国民待遇是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5-13。
3. 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北京版。
4.赵树凯:“金桥”的崩塌——为人民公社60年而作,爱思想2018-10-02 01:01:08。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