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25 20:34:35 作者:温铁军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公众号阅读:13868
100多年前的前辈民营企业家们当时的目标就是实业救国,他们所创办的就是社会企业,追求的就是“在地化”的综合发展。我们没有把这些经验变成中国自己的故事,我们没有讲好中国故事。也因此使得今天研究社会企业的学术论文一上来讲的就是社会企业概念是西方在21世纪怎么提出的。对不起,请你注意一下中国19世纪末期,一百多年前中国开始形成民营经济的时候,就有社会企业家创办的社会企业。
在中国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有相当一批仁人志士是下乡的。我们今天继续坚持下乡,在座也有从农村来的朋友,我们是在下乡之中认识的,在座还有很多志愿者,也是跟我们一起经常下乡的。我们这些做法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应该知道中国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从开始形成的那个时候起,就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是自觉下乡去跟农民结合,去搞三农研究,去推动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当年一战之后回国的大海归叫晏阳初,还有大家都知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这两个人都是美国海归。回来坚持搞乡村教育,搞平民教育。国内的土知识分子像梁漱溟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没有学位的教授,也是当时举家下乡的知识分子,我们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下乡开展着各种各样的乡村建设活动。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前辈们所开创的乡村建设被后辈继承者进一步发扬着。我们最近已经接近完成了对这一百多年来随着中国激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的历史分析,形成了一套对百年来的乡村建设历史的整理。这些应该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因为到现在为止,恐怕世人知道的只是中国的激进发展主义的发展过程,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很多仁人志士是下乡去基层、是自觉地和农民结合的,是在开展三农领域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对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这张片子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在一百多年农村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有着一个知识分子下乡跟农民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着,延续到建国之后,也是鼓励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跟农民直接结合,这个经验一直延续到现在。
80年代,我们这些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城,大学毕业进国家机关开展农村改革政策调研。当时我在中共中央农村研究室,做农村改革试验区调研工作。胡鞍钢教授第一次认识我的时候,我就在中央农研室的联络室,组织各个高校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下乡调研,我的主要领导是杜润生老先生。他当时就说:你们如果能够动员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下乡,我们的农村改革何愁不成功?
后来90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全盘西化,知识分子不愿意下乡了。但是当年老一辈交代给我们的任务还在勉为其难地继续着。
现在中国仍然有着面广量大的乡村建设活动,这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着。刚才胡鞍钢教授介绍我的头衔的时候,介绍了我是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执行院长,那个院的院长是校长,副院长是副校长,我只是执行院长。西南大学有当年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前辈在30年代所形成的教育资源,包括平民教育、乡村知识,这些教育资源后来被西南大学吸纳收进来了,西南大学校史中就有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和勉仁书院等等这些教育资源的资料。所以我们把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恢复起来了,因为我是长期搞乡村建设的,所以就把我请去当这个乡村建设院的执行院长。后来也被福建请去当海峡乡村建设学院的执行院长。总之,都是在继承前辈知识分子下乡,和农民结合推进三农建设这样的经验和学识。
我先把这个事情做一个铺垫,告诉大家我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下乡跟三农结合的实践当中。因此跟教科书知识有不一样的地方,希望大家理解。
3,比较研究:资本主义农业异质性及不同制度经验
我们先看和教科书最大的不一致是什么?
资本主义农业在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三分天下。但,被我们的教科书当作模板来推崇的只是其中之一,叫做大农场农业。需知:大农场、大种植园这种农业一产化形式,只在殖民地条件下才存在。但是,因为西方教科书不会强调其占有殖民地是以国家为单位反人类的犯罪一个过程,所以他们只强调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注意,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上的大农场农业,大都不承认原住民土地财产权益,并且是在大规模屠戮、或其他的方式让原住民人口减少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所谓大规模的农场经济,也因此他的农业单位叫做Farm,Farm是农场,他的农业经营主体是Farmer,是叫农场主。我们照搬了美国的教科书,错误地把Farmer翻译成农民,对不起,却找不到在中国对应的主体,我们的农民是什么?是Peasant。但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如果去跟他们学术界交流,他们已经在讨论End Peasantry。
由于概念不清晰,弄得现在很多人到网上宣传,说美国那么少农民,养活了多少人口,对比中国数亿农民才养活很少的人!借此证明中国多么落后……对不起,那是美国农场主而不是农民。美国的农场工人是不计算在内的,大量的农场工人是从墨西哥偷渡过来打季节工的。没法计算有多少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只能计算他统计上给的那个Farmer,农场主的人数就被我们误以为是美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所以,一个概念的差别导致了整个认识体系发生了重大差别。
再看造成这个现象的前提是原住民人口大量的消灭,在美国的原住民还剩下52万。在哪儿呢?亚利桑那的保留地。我特别劝年轻人,不要只看你们教科书上所讲的那些东西。我去过美国十多次,至少三次探访过原住民,去他们的部落做交流。他们说:这个国家是我们的!但,还能是他们的吗?他们没有这个殖民地国家认可的权利。
好了,接着要问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原住民。当很多人跟我讲美国农业效率高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请你把自己消灭到2%以下!因为,美国的原住民剩下2%了,加拿大连、澳大利亚2%都不到,所以别跟我讲中国要搞美国模式大农场!先问你是谁,你就是原住民,亚洲原住民能把自己消灭吗?不能。所以不要想我们能像美国那样搞大农场。很多人按照经济学教科书给出的理论逻辑说,如果把农民都进城了,土地私有化了,再通过交易市场化,就能够产生大农场。我说你把土地私有化一万遍也产生不了大农场。
那农业现代化还能不能实现?对不起,你去看看日本、韩国,看看中国台湾,应该说比中国大陆现代化程度高得多,城市化程度也高得多吧?那么,请问东亚地区难道是大农场农业吗?到日本去看看,俗话说30亩地一头牛,现在的日本改成30亩地一架拖拉机而已。日本农户平均规模2公顷,30亩地。韩国也差不多,平均规模两三公顷。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都实现了吧?可为什么没有实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那种大农场呢?因为是原住民国家。
千万不要忘了国情,在国情研究院给各位作报告,先得强调什么叫做国情。
所以,由此提一句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讲的最重要的“新三农”,他讲的是什么道理?小农经济长期化。这叫做国情理论,一个大国领导得吃透国情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他说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即使我们加快城市化真的达到了70%,仍然会有4—5亿农民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我们是不可能消灭小农经济的,也因此小农经济如何进入现代化呢?这就是一个问题。这叫做国情意识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三农”思想中的第一条叫做国情意识清楚,这是一个当过六年大队书记的人能说出来的话。他也是清华博士!
有这个国情意识接着派生出的第二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战略性判断,叫做“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相辅相成”。中国是要加快城市化,但如果城市化是以牺牲乡村、使乡村衰败为代价,就得逆城市化了。所以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应该是相辅相成,这叫做战略判断。
第三个重要思想是看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承载的生态文明内涵的多样化是不可能在城市实现的。城市有生态化吗?北京这两天太冷刮大风雾霾才下去。否则,我们不就是霾都吗?
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界的多样性而与乡村十里不同风的多样化生活有机结合,乡村就成为生态文明基础。据此可知,这种自然多样性和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有机结合才成之为生态文明,恰恰是在作物多样性被地理资源条件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农村才存在。所以,乡村振兴是我们贯彻生态文明转型的基础性战略。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转型的城镇化、逆城镇化的辩证关系说起,指出乡村振兴是中国21世纪内涵最丰富的领域。
接着我们刚才讲到的世界农业三大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殖民地的大农场模式,不适合东亚原住民社会。中国,日本、韩国等周边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也不适合搞大农场农业。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