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6 20:47:55 作者:彭海红来源:《中国农村经济》 2018年10期阅读:13621
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历史观从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的根本观点出发,去考察和分析社会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否认或忽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社会历史的决定者。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把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因此,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史观,反对少数人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精英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人民史观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反映。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原有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农民呈现出更多的流动性,也拥有更多样化的选择,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舞台上。广大农民群众不是农村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积极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在农村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倾听农民心声,尊重农民意愿。同时,广大农民也是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实现和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衡量农村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农村改革和发展依靠农民,农村改革和发展为了农民,是人民史观和人民立场在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鲜明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更加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性,突出党的人民立场,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3)。习近平同志指出:“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14)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平等享受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最直接的体现。
无论是“大包干”的推行,还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或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土地承包期,亦或是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无不体现着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作用、维护农民利益的初衷。“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广为流传的“金句”,折射着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中国共产党积极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心声,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不断把农村改革推向深入。
六、总结:坚持以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综观4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历程,农村改革体现了改革的实质,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5);遵循了改革的总要求和总目的,即改革“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16)。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改革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18)。这说明,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的改革绝不是要抛弃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19)。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农村改革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抛弃和否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绝不是要抛弃和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根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确保农村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优势。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0)农村改革是这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改掉旧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需要触动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既得利益。40年农村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其中难免出现徘徊、迷茫和失误,难免面临困难、问题和风险。特别是,当前农村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矛盾胶着在一起,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既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不断攻坚克难。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勇于改正错误,不断将农村改革推向深入。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灵活、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渐显;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迎来乡村振兴新契机。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只有全面、深入、系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新时代的农村改革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前景才能实现。
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但并不仅局限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渐进式、综合性、系统化的改革。目前,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其中,既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又有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呼声;既有培育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历史任务,又要根据形势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1)只有深化农村改革,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在农村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农村充分涌流;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才能解决农村生产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与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要时刻警醒:“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22)这里的方向是指社会主义方向,立场是指人民立场,原则是指“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农村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农村改革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体现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注释: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
②参见王小乔,2013:《周其仁:土地改革的诱饵和根子》,《南方周末》1月24日。
③参见贺雪峰:《〈地权的逻辑〉结语:土地不能私有化》,http://www.snzg.cn/article/2010/1221/article_21345.html。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⑤关于这些模式,具体参见彭海红(2011)、彭海红(2017)。
⑥见《习近平在小岗村主持农村改革座谈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4月29日第01版。
⑦数据来源:中共中央组织部,2018:《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4693854545512987&wfr=spider&for=pc。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