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17 10:05:35 作者:桂华来源:爱思想阅读:7435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该何去何从,是必须要回答的理论命题。早在2003年,贺雪峰就提出了“乡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的判断。一直以来,贺雪峰主张将乡村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固大后方。《大国之基》一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与策略诸问题,从几个层次展开作者关于我国现代化实践路径的思考。书中的讨论,对于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厘清乡村振兴起点
现代化建设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的奥秘之一是,我国建立起具有弹性且开放的城乡关系。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实施,越来越多农民通过进城定居分享现代化成果。农民是城市建设者,也是城镇化的受益者。
继续推进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打破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城市向乡村开放的同时,我国逐步建立起保护型城乡关系。一方面,国家每年向农村转移万亿财政资金,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另一方面,政府对于资本下乡采取了限制政策,要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限定在产前产后环节,避免下乡资本与农民争地争利。
中国以14多亿人口的体量推进现代化,既产生巨大的规模优势,也蕴含若干风险。保护型城乡关系,既释放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力,又坚持农村作为农民退路的功能,城市与乡村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动一静”两极,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正如《大国之基》所指出的,“正是有了农村这个所有中国农民都有的退路,中国才形成了一个与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同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也才创造了在快速发展中仍能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奇迹。”未来的乡村建设要继续服务于现代化大局,通过乡村振兴来巩固“三农”的压舱石地位。
2.探讨乡村振兴方向
中央确定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20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第二步,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步,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基于此,贺雪峰提出,要区分作为战略的乡村振兴与作为策略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是指未来30年乡村建设的总体定位,作为策略是指因地制宜地开展具体的乡村建设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回答“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大国之基》区分了四种形态的乡村振兴,分别是“三产融合”的乡村建设、政府打造示范点的乡村建设、满足城市中产阶级“乡愁”的乡村建设和为大多数农民进行保底的乡村建设。贺雪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乡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保住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底线,维持住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只有保底这样一种乡村建设才是当前国家应当重点支持的……在现阶段,只有为占农民绝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农民进行的乡村建设才是正义的。”
3.辨析乡村振兴的土地制度基础
土地制度是最基础性的国家制度。乡村与城市的差别之一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经济发展推动土地升值,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构成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问题。
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按照城市建设用地价值来想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城市建设存在边界,城市建设占用土地存在上限,只有少部分近郊农村土地存在商业开发可能性,广大一般农村土地不会产生超额地租。也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通过制度调整而凭空产生巨大财富。当前,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建设用地超过2亿亩,这部分土地构成巨大的战略储备资源。一方面,随着农民城镇化推进,一部分村庄自然消失,经过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自然演化,一些地形地貌条件良好的村庄可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资源。另一方面,在中短期时间内,我国粮食安全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来保障,无需通过拆除农民房子来耕种粮食。当前,农民进城总体上还存在双向流动状态,一部分进城失败的农民需要返回乡村。在这个意义上,农村宅基地构成现代化的“资源冗余”,“这样的冗余不仅有必要,而且对于保障农民的利益,避免中国城市贫民窟的出现、应对中国经济周期,以及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都极为重要。”
4.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存在城乡差距,而且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地域差距,并因此造成乡村发展的内部差异。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和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农村两类。乡村振兴需结合地区差别分类推进。
沿海发达地区的城乡关系紧密,部分地区形成“大城市带动小农村”格局,这类地区的乡村受城市辐射,具有一定的经济开发机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沿海发达地区部分资源禀赋优越和交通便利的村庄,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之形成鲜明区别的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以农业为主,乡村人口流出,与城市距离较远,这类地区的乡村振兴,应定位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
改革开放后,农民通过参与全国统一市场而大幅提高收入,目前乡村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中西部地区乡村空心化带来农村文化溃败。农民在物质生活快速改善之后,面临着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困境。对此,贺雪峰提出了以农村老年人为主体、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基础、以乡村熟人社会为根基的农村互助养老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思路。
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自:《北京日报》2021年1月11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张红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