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6-15 10:30:11 作者:陈良来源:爱思想阅读:8714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资源枯竭,生物物种灭绝,臭氧层空洞,水污染,泥石流等等,一连串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预言,依照人类对地球的掠夺日盛之势,200年内地球可能毁灭。
地球是否在200年内毁灭,谁也无法逆料。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地球自身资源并非用之不竭,熵的增加不可避免。今日生态问题的出现,无疑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或者是人性的“自私、贪婪”所致;作为能左右地球命运的强势物种,我们一直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漠视甚至危害别的物种生存,导致大量物种灭绝;为了满足贪婪的欲望,人类以经济伦理中心,追求效用最大化,把GDP增长奉为头等大事,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毫无疑义,人类不能不依赖自然条件而发展,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及众生的福祉。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大量投资建设生态项目就能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变我们的心性和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佛教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宗教,在其广博深远的思想体系中就含有系统的环境伦理观和生态意识,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构建现代生态文明都有难得的借鉴意义。
一
佛教生命伦理的思想内核是众生平等和生命轮回。根据缘起论观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产生和存在,每个人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宇宙间的生命实质上是一个整体,众生具有存在的同一性、相通性。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互相融合。佛教认为构成整个生命群体的个体生命,彼此之间要慈悲戒杀生。佛教的“缘起论”更是把诸种生物置于六道业力轮回之中,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依因托缘即关系和条件而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各种生物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
为了做到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佛教提出了一系列戒律。《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着对所有生物的伤害。在《戒杀文》中说我们至少应在七种情况之下不易杀生:一是生日不宜杀生;二是生子不宜杀生;三是祭先不宜杀生;四是婚礼不宜杀生;五是宴客不宜杀生;六是祈禳不宜杀生;七是营生不宜杀生。在世人认为喜庆祝贺的时候应杀生吃肉喝酒来庆贺,而在佛教看来则应当戒杀放生以修功德,这样才能获得好福报。
今天,野生动物资源日益受到破坏,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被人类吃掉了。这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经常有媒体经常报道馆珍稀动物捕杀,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诚然,我们要生存,不能不进食,不能不摄取动物蛋白,所以难以实现众生绝对平等,不过我们可以在大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做一个“善良公民”,弘扬佛教所倡导的戒杀护生精神,积极参与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去,保护濒危动物,关注动物受虐,保持物种多样性,使生态得以平衡。
二
人的欲望很多,要之不外食、色两个方面。佛教注重自我克制,节制欲望;佛家不追求饮食的享乐,以进食为疗治饥疮,强调素食、不非时食,甚至提倡日惟一餐、过午不食;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佛教都表现出了过人的节制和节俭,体现了佛教崇高的道德追求和坚韧的自我克制能力。与此同时,佛家对色欲的控制更加严格;出家人完全禁绝男女关系,与动物的本能彻底决裂;在家信徒排除夫妻之外的性生活,做到不邪淫。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在这方面的戒律是最严格的,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宗教教职人员的神圣性与超越性。马克斯•韦伯认为,以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新教伦理培育了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个体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造成了财富的积累,它使劳动合法,刺激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倡导节俭,将多余的财富变为资本,投入再生产,导致了生产的扩大。但是,现在的经济和生态问题已经反映出现代人们已经远离,甚至是背弃了新教伦理的精神;在生产、技术、社会进步的同时,在人的尊严与自由提高的同时,它也导致人的放任,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时至今日,人们毫无节制地释放各种欲望,不择手段地满足欲望各种欲望,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很明显,人类的幸福指数并不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人的需求跟着水涨船高,社会发展赶不上人欲的增长。很多人认识不到贪欲的危害,迷失于消费主义泥潭不可自拔;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模式其实就是贪欲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刺激、制造人们的消费欲望,引诱人们不断膨胀贪婪的欲望,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高消费;这种模式制造了很多人们根本不应该有的需求,甚至是完全对人有害的需求,如烟草、毒品、酒类、游戏等,以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商业利益;这类产业越繁荣,人类的灾难就越深重。这种模式带来诸多的外部效应,为了满足人的过分的欲求,森林不断被砍伐,环境不断被污染,物种不断被灭绝。最为严重的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冰川在融化,海面在上升,自然环境的不正常变化已经严重威胁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生存。
佛家讲三界如火宅,这种火主要就是欲望之火,欲火烧坏了人的身心,还烧坏了生命的家园。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认真遵循佛教的伦理精神,倡导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控制贪欲,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需求。佛家讲“境由心造”,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佛家教义历来重视净化我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才能达到心灵的升华。 佛教的生态意识,使得我们跳出人类中心的窠臼,向生命中心乃至生态中心的环境伦理的方向更有信心地迈进,从而将人类的道德关怀从人类自身扩展到多种生物甚至是整个自然界。环保理念的落实到位,还须从家庭环保、社区环保等做起,而佛教”心净则行净,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国土净“的思想则启示我们生态意识最终要归向于每个人的心灵环保。在当下,我们应该不断地自我告诫:人类不应该完全停留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框架下,更需要加强贯彻落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的环保理念。只有如此,人类才有希望。
三
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指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科学方面我们有知识,技术方面我们有工具”。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并不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科学技术本身对自然没有善恶的观念和功利的追求,它听命于发现和制造它们的人类。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改造或破坏自然的能力,也能够给自然和社会带来无巨大的灾难,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韧剑,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方便和福祉,否则会危及自然和人类自身。比如,互联网是当代最伟大的科技创造,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为我们提供诸多快捷而便利的服务,如果我们沉湎于网络游戏,将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互联网可以用于电子政务和商务,既节约而又环保,可是强制人们订阅纸质报刊,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因为造纸业是高污染行业。所以,我们“需要新的社会、道德、科学和生活概念,这些概念应由今世和后代人新的生活条件所决定。
在浩瀚的宇宙当中,目前尚未发现除地球之外可以合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即便将来找到这样的星球,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移居上去的。关爱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承担的神圣责任。从科学角度看,生命就是一个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耗尽,生命终结。地球除了自身蕴藏着能量,还不断接受并转化太阳的能量;如果人类能够节制自身的欲望,扫除心灵的污垢,以佛家的态度对待众生,崇尚俭朴而高尚的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创造出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