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13 23:26:27 作者:范和生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阅读:10397
摒弃拉美功利主义经济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生态文明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拉美国家适应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转型,引进外资,发展资源密集型经济,结果造成拉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稀有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成为严重影响拉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拉美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及表现。拉美地区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对资源的攫取,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开发性破坏”。20世纪30年代,拉美国家为了实现工业现代化发展,实施“进口替代”模式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国家尽可能地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原材料和技术,生产本国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其核心是发展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的制造业,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替代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24这种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其必然结果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随着全球化的推动,1982年以来,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型。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国家为了实现在20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梦想,违反自然规律,鼓励外资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向亚马逊地区投资。但由于法规不完善,规划不合理,加上投资者急功近利,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毁林开荒,伐木建场,致使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1998年,亚马逊热带雨林被毁面积达1.68万平方千米。1999年2月,巴西政府不得不颁布法令,无限期地不再受理开发亚马逊森林的申请。巴西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少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世纪性过失”。25
拉美国家“超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巨大。1960年到2013年,拉美地区的城市人口由1.1亿人增至4.9亿人,增长了3.5倍。拉美地区有21个国家属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其中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三国的城市化率在80%以上,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巴拿马、古巴、多米尼加等12国的城市化率介于60%到80%。26由于超前城市化,巴西、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化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拉美地区每10个贫困人口就有6个居住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致使城市居民基本的卫生和环境等公共设施严重缺失。尽管某些政府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环境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大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根本提升。
拉美国家生态失衡的启示: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当前,拉美国家正在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不断从自身发展历程中总结规律,汲取经验和教训,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动。如2003年巴西亚马逊州制定的“绿色自由区计划”,旨在实现生态健康、社会公正和经济可行的农牧业生产。2010年1月,智利通过20417号法设立环境部取代环境委员会,同时成立环境评估服务局和环境监管局,逐步完善本国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这给我国的启示是: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其二,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来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合理配置自然资源。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消除不可持续的功利动机。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绿色发展。
其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快推动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立法工作,处理好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逐步构建系统、完善、高效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结语
继2013年出访拉美之后,习近平主席于7月15日至23日再度访问该地区,中拉关系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中拉合作也“换档升级”。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主旨讲话中提出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命运共同体”逐步形成。诚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拉美地区在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具有许多共性,拉美国家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训及经验值得我国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就会出现“拉美化”“拉美病”或“拉美现象”。当前,拉美国家民主政治体制的脆弱性对社会治理的潜在威胁仍然很大,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难题日益增多,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凸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问题都是可治理的。然而,在短时期内拉美国家实现可治理性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困难。拉美国家必须在稳定政治体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消除政治体制的脆弱性。通过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社会改革,减轻社会发展的负担,推进民众对本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参与进程,从而增强人民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为拉美国家的发展创造优越的内部条件,同时也要加强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和平解决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反恐联合行动,为拉美地区的可治理性消除外部安全隐患。
(作者简介:范和生,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