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楼宇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时间:2020-10-13 13:55:51 来源:《人民教育》杂志阅读:8570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用“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进行总结,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人类共同性。

  从今天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不可持续危机以及人类异化危机等来看,西方商业文化不具有普世价值,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观使人类与自然及人类自身产生了和谐,反而使人类具有了和谐与可持续的未来。

  也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下性、道德性、社会主义性。天下性,在于思考问题的全局性。它不局限于从自身、自家思考问题,也不局限于从企业方面思考问题,甚或不局限于从国家方面思考问题,而是从人类、世界、众生、宇宙之广度思考问题,总之从宇宙至健之无比广大的秩序思考问题。现在西方文化主流思想是围绕资本利益的,至多在于为资本利益集团之联合体服务,至于占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民众的利益则只是敷衍,其工具性很强,这与中国故有之“仁爱、民本”思想格格不入。

  道德性,在于将道德贯穿于文化的各类形式之中。政治之道德性表现为政治伦理化;法律之道德性在于法律要与正义相吻合;经济之道德性在黜奢崇俭、贵义贱利,还有不伤害三农;教育之道德性在于培养以德为先的德智体美劳兼备之才;军事之道德性在于出师有名,以防御为主,不首先侵略他国等。

  社会主义性,在于“民本”“仁爱”“大同”;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在于“耕者有其田”;在于以家庭为单位按照人口多寡分配的土地分配制度,虽此制度性质为私有制,但分配是平均的,是为民制“恒产”;同时,在家庭内部财产是共有的,这种共有制应该说具有社会主义性,将此家庭共有推扩至社会,则为天下为公。

  仁爱,是孔子讲的,其要义在人与人相感,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把我视同兄弟,我同样把你当作兄弟;君以礼待臣,臣子相应以忠侍奉君。当然以直报怨,也是相感之意。以孔子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实现仁爱的根本方法,其通在人心。对具体做法而言则是以慈孝始,父慈子孝,父慈为当然之事,子孝也接近当然之事,但较之父慈为难,所以孝成为实现仁爱的基本途径。有孝心,推及兄弟姐妹则为悌,推及夫妻则为义,推及朋友则为信,推及君臣则为忠,于是乎五伦成为实现仁爱的基本方法。天下在五伦的相互感动下而为一家,建立在五伦基础上的制度,自然就是礼制。

  民本,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本的途径,在于仁政与王道,具体言之:制民恒产,薄赋敛轻税收,量入为出,打击豪强势力,盐铁专卖,节制私人资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安,壮有所用,少有所怀,女有所归,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民本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根本价值理念。

  当然,民本也要求民德的提升,要求勤俭以得之,而非投机取巧以得,更不能依靠赌博贩毒取得财富,也不能靠污染环境发财,等等。今日财富若与道德分离,只讲GDP,不讲取之以义,那么会严重违背民本之价值。

  诚信,是以至诚之心,不食言,言行一致,不口是心非,以最大努力践行人生之信条。它也包含西方之契约精神,但不尽相同。西方之契约在于形式上不违约,即使此契约是不合乎道德的、不公平的,甚至是武力强迫的,也应无条件遵守,如西方列强曾经强加于我国的各类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即予以废除,此对人民之诚信也,对资本列强之违约也。

  因此,诚信具有道德之内核,不仅仅在于“言必行、行必果”,唯“义之所在,则言必行、行必果”。

  正义,从文字上考研其中的“正”,其乃会意字,表示前往某地,有远行之义。现在引申义为平正,不偏不斜;还有正心、正直、正确、恰当、公正、纠正等义。

  “义”,繁体字为“義”。篆字与繁体字很相似,也属会意字,从羊(祭牲),从我(兵器),表示用兵器宰羊作祭品。義简化为义,原始义是指礼仪,后又改为礼义。所以“义”者,礼也。

  若将“正”“义”合起来,就是以不偏不斜的步伐坚定地沿着礼义之路前进。

  在经史子集中,最早用“正义”一词的大概是荀子。《荀子·正名》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意思是说,为功利去做叫事业,为道义去做叫德行。从这句话看“正义”的意思就是为道义而行,也就是以道义为奋斗的目标。在《荀子·儒效》中还有:“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这里的“正义”是道德的意思,或者指以道德为行为标准之义。

  正义确实有恰当行为的意思,或者有恰当的道德要求、有礼义的意思,所以对于道德要实事求是,以大众之普遍性为原则,不可陈义太高,陈义太高则弄虚作假,形同虚设,不但不能教化人,反而犯造假之错误。释家教化人以因果报应为律,告诫世人行善有好报,此以利导善也!儒家也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亦义利合一也。都是将行善之获善报、行恶之获恶报作为教化人的信条,陈义并不高,但较之言义不言利效果显然要更大一些。

  和合,是一种兼容兼顾,打成一片,从整体看待事物的思维。诸如“天人合一”“心物一体”“体用一如”等,都是和合思想的体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人相合相感,天即人,人即天;心外无物,物不离心;体用不二,体用不离,物物一太极,事事无碍。西方思想则注重分析,将心与物分离,对心之研究为宗教,对物之认识则为自然科学。而中国则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表现为极强的人文主义。体用相分,将道德与制度、义与利相分离,在西方看来,所谓法律、经济、政治等皆为理性工具,无情无义无心,法律即规则,是丛林背景下的博弈形成的。只有力量之大小,只在你死我活之争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根本不存有相互依赖、同舟共济的关系。而和合观,则首先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是和谐的关系,其斗争性是在和谐性、统一性之下。因此,人类的斗争武器,其杀伤力不应超出人类的承受力,今日之核武器竞赛已远远超出人类的承受力,一旦核战争爆发,人类必然走向毁灭。

  大同,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价值之推扩就是要求人类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人类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敬爱,以礼相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类是一命运共同体,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讲,就是要实现天下太平,天下要太平就一定要使天下像一家人一样,从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也就是说能坚守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价值者,以大同为理想者,方可实现人类在全球化背景下“平天下”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使命所在。

  因此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现在翟博同志的领衔下,将其中的12字分别由六位教授编写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六本书,即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不仅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也极具现实意义。我衷心希望这六本书的出版能对社会人心道德发挥巨大的影响。(作者:楼宇烈)

  编者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任课题主持人、总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围绕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主题,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内容包括《仁爱: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 《民本: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诚信:中华文化的做人准则》《正义:中华文化的道德原则》《和合: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大同: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六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分为三部分编写。第一部分:理论概述。从理论和学术角度,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第二部分:经典选编。从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名篇,按照经典简介、作者简介、选文、注释、翻译、解读等方面内容编写。第三部分:经典故事。从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经典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系列读本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学术研究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读本,为全国大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重要学习读物,也是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的培训教材。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