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暨国家治理研究智库2018年会成功举办

时间:2018-10-08 15:54:08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6857


  9月28日,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暨国家治理研究智库2018年会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国家治理研究智库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及法学所国际法所法治战略研究部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院科研局局长马援、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高京斋,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等专家学者、地方代表和媒体记者近百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由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主持。李培林副院长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社会转型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大巨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向工人队伍空前壮大、农民比例大幅减少、技术人员成为中产阶级主力、私营企业主阶层异军突起的工业和现代化社会。目前,我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社会分层结构基本形成,但社会阶层的认同不足,要警惕认同危机,从理论上对如何拓展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固化、能否形成普遍的阶层认同和社会认同、当前收入差距是否跨越了库兹涅茨拐点、如何跨越双重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作出深入研究。
 
  学部委员李林的发言题目是坚持改革与法治紧密结合的四十年。他说,妥善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法治不断变革、日趋完善和持续发展的“变法史”,就是一部用法治引领、确认、规范、促进和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史。在整个改革进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院科研局局长马援的发言题目是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之路。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综合性高端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一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和党的意识形态重镇;二要大力推进国家高端新型智库建设,不断强化党和国家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功能;三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夯实哲学社会科学殿堂根基;四要做强做大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平台,不断提升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学术传播力;五要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断解放科研生产力、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回顾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揭示了阶级阶层结构与中等收入群体、地区分布的关系,探讨了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社会影响。他指出未来中国阶级阶层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未来中产阶级仍然将快速增长,而农民阶级仍然会快速缩小;由农民阶级转变来的农民工,技术工人阶级的数量会大幅增长;业主阶级会保持在既定的比例;收入差距会长期存在,难以在短期缩小。伴随着阶级阶层的分化,中国社会从阶级阶层结构相对简单的社会走向阶级阶层结构十分复杂的社会。这个变化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阶级阶层之间出现了利益与矛盾冲突,工人阶级内部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分化,另外,阶级阶层的阶级继承性特征有所强化。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国家治理四十年,由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穆林霞主持。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作了题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发言,论述了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主要内涵、主体架构、基本功能、主要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提出应做好顶层设计,并按照现代社会治理的理念构建我国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的探索为题作了发言。他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社会保障基本定位,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建设相互协调;二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发挥市场经济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四是坚持生存型保障和发展型保障相结合,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和积极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五是加强社会保障法治建设。
 
  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敬东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法治体系构建。他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构建“一带一路”法治体系,应着眼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方面,遵循平等互利、规则导向、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一带一路”打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为国际经济治理树立典范。
 
  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贠杰以“政府绩效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政路径”为题作了发言。他说,科学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路径,目前这方面还存在实践应用性较差、评估技术不够科学有效等问题。建议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葛道顺和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翟国强对本单元4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社会建设四十年,由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主持。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以“建设性新闻:社会治理的媒体担当”为题作了发言。他说,建设性新闻强调在报道社会问题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其背景是老套的正面报道不适应新形势、媒体公信力下降、受众信息渠道多元、互联网社交媒体崛起,是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倒逼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创新的产物。建设性新闻是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相适应的,可以发挥弥合社交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两个舆论场”之间的裂隙,推进媒体融合,深化“走转改”等积极作用。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希恩的发言题目是当代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完善。他认为,当前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已比较完整成熟,包括符合国情的顶层设计、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上而下的民族工作机构和社会化格局、针对具体地区具体问题的治理方略、运作有效的治理机制和融入治理实践的宣传教育体系,但还存在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不足、治理主体不够多元、治理体制有待调整等问题。未来民族事务治理,要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普及提高大数据、智能化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的发言题目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她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构建中国橄榄形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宜简单强调“扩中”,还需注重“调结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中等收入群体状况,实施相应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思路,以达到“精准扩中”的效果。
 
  法学研究所刘志鑫的发言题目是经济发展与税收法治改革。他认为,经济发展是税收的前提,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税收的目的是满足公共财政需要,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活动。税收立法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税收法治应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禾和云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助理张生对本单元4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改进智库方法、提高智库效能,由人事教育局副局长高京斋主持。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作了题为“智库建设的三个境界”的发言。他说,智库建设具有一定规律性,沿着专门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三个阶段递进发展。专门化是智库研究的基础,是指系统掌握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相关知识;专业化决定智库研究水平的高低,是指智库研究要具有专属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手段;职业化是指智库及其成员以专门化、专业化的智库研究为职业和谋生手段,形成独特的智库评价系统。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是现代智库的三个境界,应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努力方向。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刘志明以中国民意调查四十年为题作了发言。他回顾了民意调查兴起和发展的历程,评述了当前民意调查市场化、多样化的现状和规律,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在线调查的特征,并探讨了网络时代民意调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鸿飞的发言题目是民法典编纂中建言的话语策略。他说,民法典立法建言的话语种类包括政治话语、经济话语、社会现实话语、历史文化话语和技术话语。结合民法典编纂工作,他对不同条款、不同情势下的话语运用方法和技巧作了介绍。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以法治量化研究方法为题作了发言。他说,法治量化是分析法治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助于掌握法治运行状况、分析法治发展得失、建设性推进法治发展、创新法学研究方法。他还介绍了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开展法治量化研究的原则、方法、流程等,并对法治量化研究面临的困境与应对发表了看法。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谢增毅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余少祥对本单元4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法学网记者报道)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