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唐皇凤:精细化治理的内涵和动力

时间:2018-01-09 15:52:10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1337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精细化治理内涵的界定歧义纷呈。有学者从“技术-服务”两个维度、“政府-社会”两个层次解读,认为精细化治理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转型两个层面的统一,精细化是推动治理转型的重要“机制性”策略。也有学者从宏观层面解读,主张对治理精细化的理解应该从微观视野转向宏观视野,认为精细化治理就是从社会治理领域中公共权力的结构、运行和主体关系的维度来研究社会治理精细化、实践社会治理精细化。另有学者主张对精细化治理进行综合性理解。
 
  我认为,精细化治理就是秉持精细化的理念,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的过程推进和精微的治理技术,实行基层治理从传统的一体化、单一化、整体化、结构化向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转变,由被动回应转向主动适应,达成治理的精准、精细和精致目标。
 
  把精细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和分析框架运用于城市治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具有相当模糊性和内在张力的系统。城市精细化治理一方面意味着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从某种特定类型的精细到另一种类型精细的转变,“精细”既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差异。
 
  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本质就是运用现代技术的力量,为城市治理能力的大幅度跃迁插上坚实的翅膀。具体而言,城市精细化治理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精准掌握基层的动态信息,以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二是通过全面了解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智能化的公共服务。
 
  城市精细化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内涵需要从理念、制度、政策、技术、行动等层面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解读,以全面而立体地呈现精细化治理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和生成逻辑。其内在构成要素大致包括服务为先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协同化、治理手段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标准的规范化等。
 
  近年来,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体制日益呈现出精细化智慧化的趋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动力来自于规范权力运作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治目标,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精细化治理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过度治理和治理真空同时并存的窘境。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是自上而下行政动员的体现,而非自下而上居民利益诉求、偏好表达的体现,这使得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的现实和自治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难以实现。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治理难度明显增强。精细化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战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应该服务于更为高远的战略目标。我们也应该更多关注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实施精细化治理可能蕴含的内在风险。通过对城市精细化治理双重困境和内在风险的分析,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构建美好城市的根本原则,不断夯实城市治理的政治基础。
 
  美好城市必须是高效的,但也要为自发性、偶然性和社交性保留空间。如果排除所有的随机性因素,就可能会将它们由丰富多彩的生物体变成沉闷的机械自动装置。美好城市必须是开放而高参与性的,能为缺乏自我组织能力的城市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是通过有效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的安全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终服务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皇凤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