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叶匡政:网络炒作也是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

时间:2011-01-28 15:48:09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863


叶匡政:网络炒作也是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

 

这些年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网络热点事件也越来越多。一些热点事件总让人们疑似是网络炒作,引起过网友的诸多争论。比如今年的“小月月事件”,“兽兽门”,以及非诚勿扰中艳照流出的事件,去年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都曾在网络上引起过极大的喧嚣。


很多人对“炒作”一词反感,其实在商业社会这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常态。所谓炒作,不过是借用专业力量来制造新闻热点,达到迅速传播的目的。也就是说,炒作者往往对受众心理有较多研究,懂得如何利用媒体的力量。炒作本身是一个中性行为,在信息泛滥和商业为王的时代,很少有文化商品不借用这种力量,只是数量多少和水平高低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炒作,都能吸引公众注意力。所以能形成热点事件的炒作,往往是对受众心理有非常敏锐的了解,正好与其形成了高度呼应。网络炒作,借用的则是对网络特性比较了解的专业人士来策划的一种传播行为。所以在我看来,只要炒作中没有违反法律或明显背离人们道德底线的行为,哪怕是那些被人们视为无聊、低俗的炒作,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理由很简单,善与恶的知识永远是纠缠在一起的。我们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从社会上清除恶的知识,就能保证民众行为的良善,其实它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人们通过对恶的辨别,才能感知善的力量。如果按照某种标准,来清理社会上恶的知识,只会让更多的人丧失对于善恶的辨别力。我们不可能相信有什么审查者,他们的学识、修养与公正就一定处在所有人之上,只有他们能识别善和恶与知识。如果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权威,就等于否定了民众具有辨别善恶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所有珍视个人思考的权利,宽容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让民众自己对各种知识和意见进行独立选择,才能真正培养民众对善恶、真理和谬误的独立判断力。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无聊、低俗的信息与知识,恰恰是一个时代精神与思想自由的基础。不保护那些所谓的低俗与无聊的信息,就等于给了某些人凌驾一切的权利,因为他们会以同样的理由来清除真理和真相。


很多人把“小月月”“犀利哥”“贾君鹏”此类的网络热点,视为娱乐时代的怪相,或低俗文化的象征。我看恰恰错了,这些热点背后虽然有网络炒作的力量,但他们也是无名大众为自己创造的代言人。如果它们无法与网民的内心形成呼应,也不可能引爆网络。网络炒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引爆点,其他更多的都是无名网友的作为。只有他们才有真正的力量,让事件通过社区、论坛、博客、群组、视频,一夜之间流布于整个网络社会。在很多网络事件中,我们看到有PS图片的,有写评论的,有做视频的,有写小说的,有发布签名的,其实是所有无名的公众共同完成了一个事件的传播。这就像当年原始部落中某人的一声哼唱,随 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最终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山谷,人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回声,一个跟帖就是一种回声。当真实的回声被禁止,当有价值的表达屡遭限制,当人们无法直接讲述时代与人性的困境时,网民们往往只有通过这种貌似无聊、低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很多形成热点的网络事件中,即有对时尚的嘲讽,有对名人文化的不屑,更有对自己逼仄生存与精神空间的控诉。那些蜗居的蚁族、那些城市的边缘人,正是从这些热点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共鸣。人人都知道背后还有一只巨大的手,在推动这一切,但人人都佯装不知。他们只是默默地围上来,残忍而幸灾乐祸地围观着。有时是围观一个看似低俗的人物,有时是围观一句看似通俗的语录,其实他们是在围观自己悲凉的内心。人们愿意献身,被一个句话被一个人绑架。这种抗议虽然显得荒诞,却直指社会的真实。不要低估了网民对社会真相的认知,更不要低估了他们对社会公平的尊重,那看似戏谑的文字中,隐藏了最深的无奈与绝望。所以它们一点也不无聊,更不平庸,有时甚至显示了网民极高的智慧。网民们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反讽”和“戏谑”,把很多事件变成了这个时代“带泪的喜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自由度的减弱,这类出其不意、荒诞不经的新闻事件只会越来越多,因为人们需要表达,社会也需要真实的热点。


人们往往把宜黄强拆自焚、上海胶州路大火这类事件,看作是网民正当的社会参与,而对那些显得低俗或恶搞的网络事件不屑一顾。其实在我看来,它们都是网民的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这类网络事件,同样也在改变人们对权力和社会结构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这类事件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和娱乐性,它对冲破权力对知识与信息的垄断与控制,往往起到了更大作用。民主社会的生命力,就在于各种知识与信息都可能得到自由的传播,这样民众才能获得在各种知识与信息的选择权。在人们还无法对重大利益问题和公共管理进行表达时,这些看似恶搞的事件,也是在有的放矢,它们首先改变的是信息存在的环境,通过削弱权力对信息的控制和审查,来减少民众对各种权力的依附感。从某种角度上说,它甚至是民众学习公共管理与监督权力的一种训练。


网民多是被传统媒体忽略的群体,如今他们通过这类事件,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和展示的方式。由于网民的互动,这些事件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它不仅让传统媒体和所谓的精英更深地卷入了大众生活,也为民众的社会参与和沟通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公共空间。网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民众之间也在藉此平台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与共识。人们从这些事件中,体会到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参与的现场感,也会因为不同的诉求和议题,通过相互的表达和辩论,形成价值和共识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可以说,这些群体的出现,才是社会结构改变的真正推动力。随着这些群体的成熟,一个以权力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才能真正意识到只有在与民众自我管理的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这些热点事件,其实也在培育一个互动多元的公共空间,构建一种新的社会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也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与社区和自身相关的公共福祉。


网络话语的呈现,虽然只是文字和图像,但在其背后都有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个体。他们通过各种事件,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是为了引起更多个体的呼应。我相信无论是怎样的网络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一大群人渴望自由的声音。所以在我看来,网络炒作也是一种正当的社会参与,它对改变这个社会的治理模式,增强民众对公共事务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同样大有助益。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