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21-03-13 17:18:14 来源:新华网阅读:17826


 

  三是深入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履行国际义务,最早向世界通报疫情,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公开发布8版诊疗方案、7版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提供支持,为有需要的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发挥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优势,全年向200多个国家提供了超过2200亿只口罩、23亿件防护服、10亿人份检测试剂盒。积极推进药物、疫苗研发合作和国际联防联控,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

  (二)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平衡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一是主要指标好于预期。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增长2.3%。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图表:图1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走势 新华社发

 

  二是助企纾困政策有效实施。减税降费红利深度释放,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阶段性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落实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中央财政对新增2万亿元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共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支持措施。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全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阶段性对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缓收房屋租金。

图表:专栏2 助企纾困政策落实的主要成效 新华社发

 

  三是市场主体预期稳定向好。迅速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疫情权威信息,有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和重点省市“六稳”、“六保”会商机制作用,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政策联动协调不断增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政策稳定性、可预期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解读形势和政策更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更加积极,有效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三)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一是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实施挂牌督战,项目资金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针对疫情、汛情对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多渠道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规模,加大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力度,强化产销对接和科技帮扶,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十三五”960多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着力巩固“三保障”成果,统筹运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有效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费用负担,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扫尾工程按期完成,全面解决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图表:专栏3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新华社发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9%。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夏季臭氧(O₃)污染防治攻坚,积极稳妥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有序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扎实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重点流域及渤海等重点海域环境质量加快改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大,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83.4%,劣Ⅴ类水体比例降至0.6%。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预计下降1.9%。推动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持续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塑料污染治理、医疗废物处置,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全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森林草原防灭火、湿地保护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

  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良好成效。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及时处置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精准拆弹”有力有效,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初步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等统筹监管框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提升重要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和关键软件的稳定供应水平,着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4%,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60%以上。

  一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九章”成功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国家实验室相继挂牌,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快部署实施,深度参与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实施“揭榜挂帅”等机制,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三是新产业新业态逆势成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推动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有序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电商扶贫力度不断加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10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