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的空气优良的天数明显增多,诱人的蓝天白云一再出现,只是近几天“妖雾又重来”,出现了中轻度乃至重度污染。这是北方雾霾随着冷空气南下扩散的结果。每当秋冬之交,雾霾天气都会增多,内中原因多多,较为突出的一条,是多地都在燃烧秋收后留在田里的秸杆,以至“狼烟四起”,污气腾腾。
为加强环保,减少污染,我国从1999年就明令禁止焚烧秸秆,年年重申“焚烧禁令”,并且动用了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应当说情况有所好转,但成效并不能令人满意。近日,黑龙江、河北等省都有民众在媒体上揭露当地存在非法焚烧秸秆、致使空气污染的情况。从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的数据来看,秸秆焚烧也确实仍在发生:10月16日至10月22日,环境监测卫星在全国发现秸秆焚烧点573处,其中黑龙江有354处;10月23日至10月29日,监测到全国发现秸秆焚烧点631处,其中黑龙江有373处。而在整个10月份,卫星遥感监测到吉林省境内秸秆焚烧火点有774个。
对焚烧秸杆污染环境问题,有关地方政府并没有不闻不问,而是一直努力在贯彻“焚烧禁令”,“有火必禁,有烟必查,有灰必罚”,态度不可谓不严历。近日,吉林省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又向秸秆禁烧不力的县(市、区)政府发出督办函,要求其切实履行禁烧责任,迅速遏制大面积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空气的不利影响。
然而,这一切并没能熄灭焚烧秸秆之火。为什么呢?秸秆本是有用之物,过去是农民用来烧火做饭喂牲口的,如今这方面需求变化了,而收集秸杆需要大量人工,随着劳动力进城打工紧缺,多数农民家庭已无力收集,即使花力气收集了,也只能卖到几分钱一公斤,得不偿失,还常常无人收购。焚烧省事方便,又能及时清理了田地,不会影响第二年的种植。所以,大规模焚烧秸秆现象就在近十几年出现了,内中含有合理性。对这样的问题就不能单靠“堵”,而是要堵中疏,疏中堵,给其中合理性的要求以“出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空气的不利影响。
“出路”就是要在国家与社会的层面上,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诸如稻杆造纸、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发电等,让秸秆变废为宝。如果农民收集秸秆不是受损而是得益,不用严防死管,谁也不会把“宝贝”当成垃圾烧。丹麦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秆发电的国家,农民将秸秆卖给电厂发电,电厂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获得了实惠的电价,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无偿地还给农民作了肥料,从而形成了一个工业与农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圈。值得借鉴。
应当说,近些年政府政府在“给出路”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提出要通过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的途径,现在需要进一步加大贯彻力度,在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通过财政补贴、完善公共服务等方式,用更多的投入为秸秆找到更多更好的出路,当秸秆有了“出路”,秸杆也就由“废”变“宝”,那样不需要任何“禁令”,农民也再不会焚烧秸杆,污染环境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解决焚烧秸杆、污染环境的问题,也需要构建这样的治理体系。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