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深圳站在聚光灯下,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不过,对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来说,绝不仅有深圳一张王牌。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广东正在谋划一盘更大的棋局。
就在深圳的庆祝大会前夕,一个重磅消息刷了屏:
广州地铁将把22号线延伸到东莞、深圳,形成一条史无前例的“广深地铁”。
而在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透露,已在研究广深磁悬浮列车选线方案,时速高达600公里。一旦建成,广深的时空距离将被缩小到15分钟左右。
全世界罕见的一幕出现了。
广州和深圳,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两座Alpha级别的全球城市深度携手,再串联起同属“两万亿俱乐部”的香港。这是大湾区的一副超级“王炸”。
这样的大手笔,北京、上海无法复制,伦敦、巴黎,乃至纽约、旧金山,也难以想象。
交通对接上的狂飙突进,只是广深联动快速升温的“冰山一角”。
在广深港高铁之后, “广深地铁”、深中通道、广深第二高铁、磁悬浮纷纷浮出水面……
广深同城,还会远吗?
当前,美国发起科技金融贸易的围剿,留给中国弯道超车的时间被缩短。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于大湾区而言,已经不能靠深圳或广州的单兵突围,而必须是双核联动。
一个广州和深圳“比翼双飞”的时代开始了。
01
这段时间,广州、深圳两座超级城市,频频“秀恩爱”,联手的动作越来越猛。
去年,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市学习考察,两地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广深将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领域合作。
这次牵手,拉开了两市战略合作的大幕。
像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作为华南最大枢纽的广州当仁不让,承担起了串联整个大湾区的重任,目前广州正逐步实现与佛山、东莞、中山、清远、深圳等周边城市轨道交通上的无缝连接,力争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此次广州地铁22号线直接牵手到深圳,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图片来源:广东地理)
像体制机制合作方面,有特别引起我注意的一件事是,广州开发区、南沙自贸区都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签署了合作协议,第一时间交流、复制改革经验。
要知道,中央赋予深圳再出发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下放综合改革试点的自主权,让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而广州,几乎保持同步推进。
比如,一年来,深圳已经有32项创新政策、26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广州开发区逐步落地。
又比如,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可以根据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进行变通规定,这是一件推进改革的利器。
今年年初,广州、深圳两市人大召开主任联席会议,签署了协作协议,涉及立法、监督、决定、代表工作等。两地人大联手,广州直接借鉴和“复制”深圳的立法经验。
随着各种机制逐渐完善,极有可能出现一个局面:
广州将会成为第一个吸收深圳“先行示范区”经验的超级城市。
更多的化学反应,已经开始在广州、深圳之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02 从区位上看,广深的双城驱动,将是全球最特殊的一对CP。
全球城市等级中,几乎再也找不到两个Alpha级别的世界一线城市,靠得如此之近。
伦敦和巴黎之间直线距离330公里,还隔着英吉利海峡。
布鲁塞尔到卢森堡,或者是布鲁塞尔到阿姆斯特丹之间,直线距离是180公里左右,但同样跨越了国境。
在美国的十大都市区中,纽约到波士顿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有280公里。就算是到费城(非Alpha级),也超过140公里。
而广深之间,只有不过区区90公里。
这个距离,在以往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够发达的时代,会显得有些远,但是随着高铁提速,甚至磁悬浮等方式出现,被拉得越来越“近”,同城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不仅是物理距离,国与国之间的协同机制,也远远比不上广州、深圳的默契配合。
广深之间可以达到的合作深度,是跨国协作完全不能比的。
打个比方,把美国科创最强的旧金山,和交通流量枢纽、期货交易中心的芝加哥放在一起,会怎么样?
绝对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广深“双城联动”,在科创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最早,广州、深圳都在角逐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广州的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实力强劲。
而深圳在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地也布置了大科学装置,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应该说,广深科创各有所长。
深圳的优势在于产学研深度融合,而广州的长处是基础研究、高校资源。
广州更侧重于科技中心,深圳更侧重于创新产业中心,偏向科技的转化和市场化的运用。
最优的方案应该是,两市重大平台加强合作,强强联手。
广深携手,协同港澳,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形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现在,广州已明确,在穗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特别是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高等级研究院,全面向深圳开放。
广深联手,再加上东莞中子科学城,科研竞争力将更上一层楼。
你会发现,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始上演“双城记”。
比如,广东省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就是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两边布局。
在全球科研综合体的排名中,香港-深圳本已非常靠前,再加上广州,未来足以和东京-横滨,洛杉矶等相抗衡。
广深之间的科创走廊,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下一个“硅谷”。
03 广深的深度携手,不仅仅是政策引导的作用,也是市场规律自身的强大力量推动。
上世纪80年代开工建设的广深高速,就见证了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被称为“黄金通道”,也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
广深高速在香港回归当天通车,彻底改变了广深交通,对深圳的发展,极为重要。
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硅谷的“101公路”,不无道理。
著名台商郭台铭也说过,如果把香港澳门比作旧金山,那么深圳广州就是硅谷。
当时投资广深高速的胡应湘,深度参与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此次也入选了深圳40年40人之列。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也是广深布局的最典型代表。
起家于深圳的马化腾,把广州视作腾讯的福地。国民级应用——微信就诞生在广州,整个微信的团队也在这里发展壮大。
“几乎其中每一项具体业务,都是率先在广州进行探索,形成样本,然后复制到其他地方。”
如今,光是微信上的小程序,就牵动着2万亿级的经济主体,影响深远。
广州已经在琶洲,落地了微信总部大厦,这里也是腾讯的另一个“家”。
深圳和广州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十分频繁。
根据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推出的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
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
如今,在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广东省强有力的“有形之手”。
广东省委已经专门印发文件,要把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同等的力度,全力推动实施。
这一意义超乎寻常,以往广东更多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包括珠三角一体化等工作,现在不一样了。
两大超级城市的发展,成为广东的“头等大事”,举全省之力支持,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
现在,广东省委办公厅一旦收到广深报送的重要文件、电报,在报送省领导之前,都会贴上“深先”、“广先”的标签,以示其重要。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省,给广州、深圳都插上了“翅膀”。
一个广深“比翼双飞”的时代,真的来了。
04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广深的竞争,较少关注他们协同和互补的一面。
不可否认,广州和深圳在很多地方存在竞争关系,比如南沙港和盐田港,白云机场和宝安机场等。
但它们协同互补的深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我们早就分析过,广州就像广东隐藏的第四个“特区”,同样引领风气之先。
广州人很低调,但也有绝对生猛的一面。
分析40年广深对比,总体上呈现交替领先的态势。双城之中,广州不遑多让。
从2000年开始,广州、深圳的GDP增速交替领先,难解难分。
2007-2013年这段时间内,广州的经济增速一直高于深圳。
双方的GDP总量差距,也是时大时小,直到2016年,深圳才超过广州,领先了半个身位。
(广深的GDP总量比值)
今天,广深都是两万亿级的超级经济体,管理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引领整个珠三角的发展。
深圳拥有很多竞争力超强的本土企业,对外辐射能力突出,人才吸引力很强。
而广州拥有大量的中央部委、跨国公司、外事机构的大区总部,内向聚合能力突出。
按照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的研究,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城市,分别属于中心城市、门户城市。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研究也发现,广州是外地机构在此设立分支机构的最大地,而深圳则是本地注册公司在外地设分支机构的最大来源地。
所以,不要再认为珠三角是诸侯经济,尤其是广深之间,它们很可能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关系变得更强。
05 以前,谈到同城化,说的最多的,都是广佛同城、深莞同城等。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升级,跨城地铁、跨海大桥,磁悬浮的到来,空间进一步被拉近了。大湾区将进入全新的同城化阶段——广深同城化!
等过几年深中通道以及支线建成后,从深圳科创中心南山区到广州南沙,比到东莞还快。
广州的南沙,也将成为广深合作的桥头堡,加速发展。
(图片来源:广州南沙发布)
广州地铁22号线牵手深圳,预计不远的未来也会从规划走向实际,进一步推动广深的融合。
此次,高层领导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区”:
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的历史新使命,可以用“双区驱动”来概括,必须“跳出深圳看深圳”。
广州,就是深圳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佳拍档”。
未来,广深之间的互补性,还将变得更强。深圳有证券交易所,广州有期货交易所,深圳有前海,广州有南沙。
两个如此近的世界一线城市,走向同城化,全球都没有这样的先例。
广深有这样的机会,是中国之幸,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中国突围将更有底气了。
粤港澳大湾区要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必须得看广深的“比翼双飞”。
现在,是时候,完全换一种眼光来打量广深关系了。
这是一场全世界最值得期待的“双城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